滄州滄縣著力打造大運河兩岸“網紅打卡地”

滄縣著力打造大運河兩岸“網紅打卡地”

年內將謀劃建設10個運河文化產業項目

春暖花開,位於大運河畔的滄縣紙房頭鄉大白洋橋村正依據地理和歷史文化優勢,著力推進200畝“御封香椿園”建設,方便市區等周邊遊客隨時前來採摘新鮮香椿;經大白洋橋村沿大運河往東北方向約10公里處的滄縣捷地回族鄉傅家圈村,當地農民正對村裡2000畝桃園進行前期技術管理,為一年一度的農業採摘旅遊季做準備……日前,記者在滄縣運河沿岸鄉村採訪時看到,很多地方都在依託運河優勢,推動旅遊文化農業等產業發展,努力打造“網紅打卡地”。

據瞭解,滄縣境內南運河總長約36公里,沿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去年,借滄州市第三屆旅發大會舉辦之機,滄縣整合傳統文化、現代工業、生態環境、紅色記憶等多種旅遊資源,啟動建設4個大運河文化項目,取得良好社會效應。為進一步推動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滄縣順勢而為,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全域旅遊加快旅遊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繼續深入挖掘大運河資源,加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培育旅遊發展新動能,充分體現自然、綠色、生態,生動再現大運河畔從傳統農耕文明走向近代工業文明、現代生態文明的發展歷程。

今年以來,滄縣全面對接省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對沿線河段進行重點打造,年內將開工建設4個大運河文化項目,包括捷地減河文化生態提升改造、捷地運河生態文化帶建設工程、興濟運河美食小鎮二期和香海蟬林田園綜合體續建。同時,前期謀劃滄州鐵獅和舊城遺址公園環境整治與展示提升二期、杜林回族鄉登瀛橋國家級文物保護、黃遞鋪舞獅文化運河生態改造、紙房頭鄉大運河“倒虹吸”生態公園、崔爾莊紀曉嵐文化旅遊工程三期和中國大運河?滄縣棗文化園等6個項目。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滄縣大運河流經鄉鎮充分挖掘運河文化,做好各自“自選動作”,將關聯的水利文化、紅色愛國文化、舞獅文化、休閒農業文化等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以文化產業帶動旅遊業的發展。同時,加強道路建設和旅遊配套設施建設,充分利用運河兩岸已種植的生態林、景觀林、經濟林,進一步對運河沿線環境進行美化。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全面做好施工現場工作人員的防控工作,整治和清理河堤,做到疫情防控和項目建設“兩手抓、兩不誤”。(記者周洋通訊員嶽培新孫永智)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