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將繼續

隨著網絡的發達,“打卡”風靡起來。很多人通過朋友圈曬出自己的各種堅持,走路,花藝,美食,讀書,健身,等等。為了方便人們打卡,各種App應運而生,記錄步數、里程的,堅持的天數、排名,甚至消耗的能量卡路里、節約的碳排放都可以計算出來,還可以捐贈步數,成為公益。“打卡”的形式從圖片、文字、數字,到小視頻,效果越來越好。

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相信這種美好還會持續,在社區的封閉管理之下,人們不能隨意出行,很多“打卡”不得不停止、改變。生活受到了“限制”,人們的行為習慣不得不做調整和改變。

與原來“打卡”不同的是,新的“打卡”正在形成。

雖然說實施社區封閉管理,但是人們仍讓要生活,不得不出去,去採購生活物資。為了加強管理,小區出入證等這種傳統的方式開始實行。每家每戶一證,一般規定兩天一人次可以進出小區,進出小區還要登記。

“打卡”將繼續

這就是“打卡”的一種最樸素、最普遍的方式,登記個人信息。往常,除非住店、辦理一些必須事項之外,人們是極不情願提供個人信息的;如今,人們是不得不如此。一方面是為了限制出入,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登記在冊,一旦有什麼事情,好立即採取措施,進行隔離、預防。

因此,小區之外,就是大型超市等公共場所,都在採取測溫、登記措施,道理是一樣的。

為了方便信息採集,手工登記之外,各類藉助手機掃碼關注的小程序多了起來,“打卡”又向前進了一步。平時,上家為了招攬顧客,恨不得人們多多進去,為此還要投入一些小禮品以吸引顧客,哪能讓人們進去之前還要“打卡”登記,如果真這樣,人們早跑了。但是,在非常時期,卻不得不如此。

各種“打卡”,就是為了掌握行程軌跡,這些投入,可以保證一旦有情況,可以做到快速、精準的防控措施。

疫情防控,改變了人們的很多習慣。公共場所、公共區域,人們自覺的保持著適當的距離。各類窗口,為了保護隱私而設置的一米線,將來恐怕距離是不夠的,可能會延長至一米五或兩米。原來需要有人來維持的秩序,人們已經變得自覺,也許還未擁擠,但是,人們心裡恐怕要自覺產生很多防備,那就是儘量不要去擁擠。

“打卡”將繼續

將來,即便是疫情過去,“打卡”還要持續,有些“打卡”將固化下來。因為管控的需要,因為秩序的需要,社會活動需要透明,人們的軌跡需要清晰、可追溯。也許不是完全的連續,但是,重要場合、大部分場合要有登記。

為了方便登記“打卡”,一些新的技術、方法會逐步採用。以GIS地理信息為基礎,將不同的空間區域予以劃分,形成圍欄或網格,藉助更為精確的定位、AI等,能夠做到大部分識別,再輔助以特定的掃碼,能夠形成覆蓋網絡,建立起不同層級的大數據行為軌跡,為防控、管控提供快速數據支撐。

雖然,還處於疫情期間,但不乏各種對於未來因疫情影響而產生的行業變化判斷。不管怎麼說,對於傳染病防控這一涉及大眾的公共衛生領域,是首先要加強的。大家已經深有感觸,一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什麼都要停下來,不解決它,別的都運行不起來。

圍繞公共衛生,就要展開很多工作。其中的一個基礎工作,就是我們現在在做的“打卡”登記工作。疫情過去,社區不再封閉管理,看似登記“打卡”結束了,人們方便、自由了,實則是一種新的登記“打卡”就要登場了。

我們經常說基礎設施,什麼是基礎設施?簡單說,基礎設施就是為社會的生產、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它是一個大系統。不用說,這裡面隱含著公共衛生,為什麼說“隱含”?因為,人們更多看到的、感受到的是衣食住行,接下來,公共衛生將越來越顯性化,它不僅是直接的醫療系統和設施,還有對於公共衛生的支撐系統。

現在,人們在公共區域經常見到的是視頻採集,以後的“實名制”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普遍,信息採集也會越來越方便,人們不再嫌棄認證、登記、“打卡”的麻煩,而越來越在意各種漏洞隱含的隱患,並因此尋求改變,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之一。


“打卡”將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