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的江疏影自曝恐懼社交:走出黑暗,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開始

還記得曾經出演《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而受到大家的關注江疏影,在一檔《說出我的世界》的節目中,不僅一層層撕掉了外界加給她的標籤,還把過去自卑自閉的自己,大膽展示給了大家。

33歲的江疏影自曝恐懼社交:走出黑暗,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開始

江疏影說,過去自己生活中是一個比較自卑,比較敏感,容易見到很多事物黑暗面的人。

“我不知道用怎樣的方式去和別人溝通,於是只好強硬地去要求別人順從自己。那時候我覺得全世界都與我為敵,我的生活因此也變得孤獨、無助和冷漠。害怕犯錯,恐懼交流,但越是害怕和恐懼,就越是不能做好,我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她坦言這些都緣於自己內心的不自信。提起大學階段她參演過一部電視劇,她說:“拍戲的時候,我不知道燈光老師的某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執行導演的那個眼神又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我演得不好?

這些感受都會被我無限放大,然後陷入自卑,也就越演越不自信。”

33歲的江疏影自曝恐懼社交:走出黑暗,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開始

在這樣的擔憂下,她對自己更加的苛刻,如果別人說她胖了,她就不吃飯。大夏天裹上保鮮膜,拉著老爸去操場跑步。節食最嚴重時,她甚至聞到肉味都噁心。

這樣的自虐並沒有讓她的生活有任何的改變,反而產生了她對自己越來越不肯定的惡性循環,演戲也越來越不自信。她把自己逼到了與全世界對立的另一面,不想與人溝通,甚至都不想面對自己。

導致這樣結果的原因都是源於她的自卑,源於她對自己追求完美導致的——社交恐懼症。

我想起,前幾天看的浙江衛視一個陌生社交心理學旅行觀察真人秀《各位遊客請注意》,炸出了很多“社交恐懼症”人群。

這個節目設計是讓明星和素人結伴旅遊,安排團友們見面前,會在群裡先進行聊天熟悉,然後線下見面。

但在大巴上陳學冬仍然惴惴不安地說:“群裡面聊得非常的熱絡,然後一見面一定會非常的尷尬。”

33歲的江疏影自曝恐懼社交:走出黑暗,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開始

果然,大家見了面都東一句西一句想緩和氣氛,但場面一度十分尷尬,感覺之前彼此在網上的暢言只是戴了面具的偽裝。

其實這種“線上活躍、線下落寞”的交際狀態,被稱為“孤獨社交”。意思是指人們把過多的社交聚焦在網絡上,在網上表現得幽默健談,而到了線下面對面的社交場合,每個人的社交障礙就會原形畢露。

其實,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社交恐懼的體驗,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或許你有過這樣的體驗:

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更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怕別人看出自己緊張,不敢看正視對方

線上可以話很多,但線下就瞬間尷尬冷場

聚會不知道該聊些什麼,別人拋出來的茬也會不接

……

33歲的江疏影自曝恐懼社交:走出黑暗,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開始

其實,每一個恐懼社交的人,都是最好的“偽裝者”。雖然外表風平浪靜,但只有你才知道,人群中的自己內心多麼忐忑不自信。

“社交恐懼症”又稱社交焦慮障礙,心理學上指的是,一種對社交或者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在生活中會反映出3種狀態:

社交焦慮——在社交開始前就開始焦慮擔憂,越想克服越焦慮。

社交苦惱——在社交時感到煩惱,不舒服,與人交往不適感遠大於舒適感。

社交回避——迫於壓力作出的本能反應,以為躲起來就好,但往往越迴避越強化恐懼。

當然,大多數人,都沒有達到病理性的嚴重程度。很多時候大家只是拿“社交恐懼症”這個藉口給自己的“逃避”擋風而已。如果你想試著改變,可以通過以下手段:

第一,學會分享,接受自己。

有人說分享就是一個不斷暴露自己的過程。

33歲的江疏影自曝恐懼社交:走出黑暗,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開始

世界著名心理學教授Jordan Peterson曾有這樣一番言論:

“在一個社交群體中,看著對方的眼睛交談,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將關注點集中在自己身上,思考、糾結著:對方怎麼看自己,怎麼討論自己,自己的行為是否很蠢,然後逐漸感覺到很尷尬,並且很討厭所處的環境。

對社交恐懼的人,一般很少和別人分享自己的事情,從朋友圈就能看出來,這些人發朋友圈的頻率很低,即使發,也很少“暴露”自己的生活。他們也許渴望得到旁人的關注和認可,但又害怕受到關注,擔心被別人看到自己的不足,進而降低對自己的評估。

試試告訴自己:我沒那麼完美,我盡力了。你不喜歡我又怎樣,不喜歡我的人多了……

第二,記錄感受,改變內心獨白

如果害怕與別人交流,也不敢說出想法,可以嘗試把所想的內容寫下來。比如,當辦公室裡正在討論工作問題,你可以把意見記錄下來;當朋友商量去哪裡聚餐,你可以寫下紙條悄悄遞給他。培養了這樣的習慣,慢慢積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增加自信也會變得更勇敢。通過記錄,建立與自己內心的交流,並改變過去的自己,有很大可能突破社交恐懼。

33歲的江疏影自曝恐懼社交:走出黑暗,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開始

第三,豐富生活,增強自信。

改變社交恐懼最核心的手段還是培養樂觀的心態,積極的投入到自己的目標和興趣中去。通過一些小事積累自信,通過興趣增加快樂,比如去學習一項新的技能,學習一門新的知識。學會忘記自己的“問題”,不在把“改變自己”當成生活中的首要事情。自然而然你會忘記自己有社交恐懼而走出陰影。

其實,有社交恐懼的人,絕大部分像周國平先生說的那樣: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我既不想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太累了。”

恐懼社交併不可恥,只有積極面對它,慢慢修煉成更好的自己,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