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诺兰眼中的《敦刻尔克》

对于喜爱战争电影的影迷,《敦刻尔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敦刻尔克》是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敦刻尔克大撤退历史事件改编的故事。讲述的是当时大战期间,德军一路高歌猛进,英法联军节节败退被逼到敦刻尔克港口等待救援。

“战、无法抵抗德军的装甲炮弹,只会导致全军覆没”,“撤、则有损军人形象,日后如何苟活于世”。

正是此生死存亡之际,英国首相丘吉尔命令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能撤多少撤多少,为将来的卷土重来保留实力。历史也证明了此次命令是多么的英明。

《敦刻尔克》是一部由好莱坞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完成。影片于2017年9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好评如潮,豆瓣高达8.4分,好于86%的战争片,好于89%的历史片

该片自上映以来,席卷各大电影节奖项,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剪辑、最佳混音、最佳音效大奖,也被评为了美国电影学会奖年度佳片。

克里斯托弗诺兰眼中的《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豆瓣评分

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名字想必应该不会陌生。

他早期的电影风格以悬疑为主,28岁以一部《追随》年少成名,紧接着的《记忆碎片》让他备受关注。

那时的他只能说还是一个本土的小导演,但《蝙蝠侠.侠影之谜》横空出世则让他享誉国际。狂揽3.52亿美元全球票房,入选年度票房前三甲。趁热打铁,《蝙蝠侠.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也相继问世。

《敦刻尔克》则是由诺兰导演的第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从现在的结果来看,无疑他是成功的。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从成名作《追随》到盛名的《盗梦空间》,我们不难看出诺兰已经把悬疑类的电影玩转到出神入化了。但悬疑类电影有一特性,我们无法知道事情的结果,这样导演就可以用大量的反转再反转让我们跟着他的节奏走。

但《敦刻尔克》不行,它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二战故事。每个人都知道最后英法联军都已经撤回了英国,那就肯定无法用悬疑的表现手法让大家好奇这个故事的发展趋向。那么又如何让观众有代入感的看下去呢?这就体现了诺兰的导演功力了。

克里斯托弗诺兰眼中的《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海报


1.采用非线性叙事风格,弱化主角、压缩对白数量,3段场景来回切换,体现战争的残酷无情。

影片的开始用极其简单的“敌军把英法联军逼退到了海边”13个大字交代了故事背景,但这13个大字却连续重复了4遍,且每一遍重复后续都加上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最后变成了“敌军把英法联军逼退到了海边,受困敦刻尔克,等待命运宣判,渴望着被救援 ,渴望奇迹出现”。每重复一遍,加大内容,代表着战争形势又严峻了一分。

即使没有看到敌军,配合着独特的音效,紧张的压迫感也越来越强烈,大战一触即发。

克里斯托弗诺兰眼中的《敦刻尔克》


整部影片没有过多的渲染宏观的战争场面,甚至连一个敌军的正面镜头都没有。有的只是敌军的炮火连天,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近。

他没有采取传统的战争片模式,没有《血战钢锯岭》浓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没有《决战中途岛》的视觉特效,甚至于连主角都没有。对话更是寥寥无几毕竟在生死关头没有人会成为话痨,他们在等待宣判,渴望奇迹

他采用的是三线性叙事方式,描述了沙滩、海面、天空3个场景。一个是沙滩上的一星期,一个是海面的一天。,一个是天空的一小时。每个场景虽是独立的,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对于战争不寒而栗。

我就从沙滩跟海面两个镜头分析一下诺兰是如何做到让我们不寒而栗的。

1.沙滩

一小部分英法联军败退到一个破弃的船上隐藏,“和谐的”等到海面涨潮离开。伴随着几声枪响打破了这一平静,大船被射了几个透明窟窿,海水开始涌入船里,船随时会翻。

此时,他们就慌了,他们也不想葬身于此,就开始“商量”下去几个人让船只减重浮起来离开此地。可是现在下船无疑就是自杀,又有哪个愿意下去送死呢?于是,他们开始争吵,殴打了起来。

虽然他们是军人,但是他们也只是一群有着血肉之躯的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不是圣人,他们也害怕,他们也不想死。他们只是想回家见见自己的亲人,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而已。

战争是残酷的,这场战场注定有许多人无法完成这个愿望。

克里斯托弗诺兰眼中的《敦刻尔克》

2.海面

英国飞行员被敌军轰炸过后,漂浮在海面的战机上,然后被一个去敦刻尔克支援的渔船救了上来。

刚救上来的时候他像一只受伤的小刺猬蜷缩在甲板的角落里,用他那“坚硬的外壳”抵御着一切。他低着头,神色慌张,害怕极了。他哪里都不愿意去,只想待在甲板上,只想回家。

克里斯托弗诺兰眼中的《敦刻尔克》


小男孩不理解的问老板他是懦夫嘛?老板说:“你要是被炮弹炸过也一样,他处在炮弹休克症中,也许以后一辈子都是这样了。”

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的那场越南战争。那场战争以美军伤亡35万人而宣告失败,但却有40万人患上了严重的战争后期症。

这些士兵无法忘记战争中那血淋淋的一幕幕,唯有靠吸毒、酗酒、闹事麻醉自己,更有甚者靠自杀来结束这一切。

在战争面前,人类不过是一粒尘埃。

2.钻研历史文献、把握拍摄细节,最大化还原战争的真实性。

诺兰是一名英国导演,从小敦刻尔克的故事他都已经熟背于心。

创作初期他还是聘请编写过《敦刻尔克:被遗忘的声音》一书的历史学家约书亚·列文作为本片历史顾问,二人还一同拜访当年老兵,只为了大银幕上能更加真实的还原战争。

这让我想起了由麦兆辉和庄文强合作导演的电影《关云长》。

关羽过5关、斩6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了然于心,但导演却另辟蹊径,中间却穿插着关羽跟嫂嫂那“不为人知”的故事,以至于槽点满满。

也不知是导演不了解这段历史,还是故意而为之。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场伟大的胜利,也是历史奇迹。但奇迹不是凭空就能出现的,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1天时

敦刻尔克大撤退历时9天,其中大多数天气是阴雨天,大雾、小雨以及弥漫的硝烟,能见度极低。德军不得不放弃狂轰乱炸,真正大规模的战斗其实也不过就两天时间,这就给了英法联军大量的撤退时间。

为了拍摄出真实感,诺兰放弃使用特效,故意挑选这种天气进行拍摄。能见度极低,对于摄影跟导演则需要更强大的业务能力,这就使电影有更强烈的真实感。

其中有时候因为风太大,吹散了道具,不得不NG重拍。1条、2条、3条……直到拍摄到满意的镜头为止。

2.地利

在德军的装甲车轰炸之下,仅仅依靠老天帮你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地形的帮助。通往敦刻尔克港口的道路多是泥泞沼泽,装甲车很难通行。

即使艰难通行,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有可能还会得不偿失。故不得已德军放弃了最先进的装甲轰炸,改用空军轰炸。

这点也可以在电影中体现出来。故整部影片没有看到一辆装甲坦克,只有空中的飞行员跟敌军的殊死搏斗,阻挡着敌军的前行。唯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沙滩上大撤退的士兵。

3.人和

此次撤退我们是正义的一方,故能够得到大量民众的支持。这次行动需要大量的船只,英法联军颁布消息后,一呼百应,小型渔船、轮渡、私人潜艇等各种民间船只纷纷驶往敦刻尔克救援。如果没有这些船只,奇迹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影片通过一个普通人的小型渔船视角展示了当时民众的心态。军人害怕战争,他们更怕战争,但是他们还是要义无反顾的前行。

如果不去救援这40万的英法联军回家,那随之而来的就是德军了,到时候国就不复存在了。国已亡,家何在?

所有的船只到来之时,有的军人欢呼雀跃,有的眼泪湿润,有的到家了担心民众不待见他们,怕骂他们是“丢盔弃甲的懦夫”。

等下了火车才发现自己多虑了,这次的战略性撤退是为了更好的归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克里斯托弗诺兰眼中的《敦刻尔克》

民间渔船接战士回家

历史上“敦刻尔克大撤退”全部都是一些年轻缺乏战斗经验的新兵。诺兰拍摄这部电影则大量聘用新人,只接受23岁以下的新人,只为了真实。

拒绝特效跟绿幕抠图,全部采用IMAX实景拍摄,这在电影史上也是难能可见的。其中仅仅为了一个镜头,采用了6000位群众演员。不得不佩服诺兰对于电影的执著,吹毛求疵才是一个电影人应有的态度。

克里斯托弗诺兰眼中的《敦刻尔克》

沙滩等待撤退的士兵

如果有人热爱战争,那他肯定没有经历过战争。

一部好的电影观影结束后不仅能让观众觉得“爽”,更要让观众学会思考。

好莱坞商业电影完全有能力制造更为宏大的特效战争场面,但被诺兰拒绝了。他只想认真的讲故事,还原观众一个更为真实的战争世界。

从早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中期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现在的叙利亚战争等等,全球也大大小小经历了不少的战争。

战争对于社会、家庭、个人的破坏那是极大的。《何以为家》中的小男孩赞恩为了逃避叙利亚战争来到了黎巴嫩,一个人住在贫民窟里。流过浪、讨过饭、做过杂工,还要照顾比他小的妹妹。饱一餐、饿一餐,这顿不知下顿在哪。

这时候的我们还依偎在妈妈的怀里,他却承受着本不该他这个年龄承受的一切,皆因为战争。

其实他的愿望很简单,他只想上学,只想枕着枕头睡觉。这个我们每天发生的普通事情对他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克里斯托弗诺兰眼中的《敦刻尔克》

更让人泪目的是,这电影不是虚构的,这个小男孩是真实存在的。所有的电影情节都是真实发生在小男孩的生活中的。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全世界比比皆是,我们应庆幸伟大祖国的强盛,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受战争的纷扰。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愿世界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