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鬆楠:汗法運用需謹慎,看仲景經方如何拯救誤汗證

在《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中,太陽病是人體感受六淫外邪,正邪交爭於機表出現的病證,故《傷寒論》把太陽病列為六經證治的第一階段,有“六經藩籬”之稱。太陽病變部位在肌表,有惡寒、脈浮等表徵。依據邪氣的寒熱性質及侵犯機體的表現,太陽病有中風、傷寒及溫病之分,三者雖辨證不同,卻均治宜採用發汗解表,祛邪外出之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有邪者,潰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所以汗法是仲景治療太陽病的首選方法。

中醫松楠:汗法運用需謹慎,看仲景經方如何拯救誤汗證

對於汗法的具體要求,仲景在桂枝湯方治療太陽中風證之後留下箴言:“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可除。”而對於太陽傷寒證,仲景治以麻黃湯時強調要“覆取微似汗”,對於太陽表鬱輕證,更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得小汗出解。可見太陽病用發汗之法,當遵循遍身微似汗、脈靜身涼、邪去正安為度。仲景提倡“微汗”、“小汗”,並強調“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汗法”為攻法的一種,太陽病當用汗法,使邪從表解。由於人體稟賦、致病原因各不相同,所以在具體運用時,要汗之得法。若太陽病誤汗,即汗法不得當用之,如發汗太過、汗之不及、不該汗卻誤用汗法,必然會導致變證叢生,後患無窮,臨證屢見不鮮。仲景不僅繼承並完善了《黃帝內經》 汗證的理論,為後世汗證的治療確立了原則並方藥,更在《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記錄了誤汗之辨治,其內容豐富,清晰明瞭,現將其總結,為更有效地正確運用經方汗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中醫松楠:汗法運用需謹慎,看仲景經方如何拯救誤汗證

發汗太過

太陽表證固當用汗法治之,然而發汗太過,不僅損傷陰津,而且耗損陽氣,呈現諸多虛損證候。


01 傷及衛陽

太陽病發汗太過,可致衛陽大傷。“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傷寒論》原文第20條)發汗太過而傷及陽氣,表陽虛弱,衛外不固,則無法溫煦肌膚,固攝汗液,導致汗洩津亡,四肢微急、筋脈失濡難以屈伸。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以扶陽為主,使陽氣來複,自可氣化生津。


02 傷及心陽

汗為心液,由陽氣蒸化而成,故發汗太多,必損傷心陽。“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傷寒論》原文第64條)

本證由於發汗過多,陽氣隨汗而洩亡,以至胸中陽氣衰微,陽虛不能自主,遂悸動不安,心虛則喜按,故其人常以雙手按其心胸,以安心悸,治宜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扶陽補中治療。


03 傷及脾氣

太陽病,發汗太過,均可傷害脾氣,致脾虛氣滯腹脹。“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傷寒論》原文第66條)脾司運化轉輸而主腹,太陽病發汗太過不當法,則脾虛運輸無權,或生痰溼,使氣機壅滯,則腹脹滿。成無己則言:吐後腹脹與下後腹脹皆為實,言邪氣乘虛入裡為實。發汗後,外已解,腹脹滿知非裡實,由脾胃津液不足,氣澀不通,壅而為滿,與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和脾胃以降氣。

中醫松楠:汗法運用需謹慎,看仲景經方如何拯救誤汗證

04 傷於腎陽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傷寒論》原文第82條)太陽病發汗不如法,內傷少陰陽氣。腎主水,賴陽氣蒸騰,少陰陽虛則水氣氾濫,上凌於心則心悸,上幹清陽,則頭目眩暈。本證既有陽虛水泛,又有太陽發熱未解,屬於表裡同病。水氣氾濫則陽氣不得展布,清陽不能實四肢,且水氣侵犯四肢經脈,出現“頭眩,身瞤動,振振欲僻地”,用真武湯以溫腎行氣,陽氣回覆則陽不外浮。


05 氣陰兩傷

汗為陰液,又賴以陽氣蒸化,大汗後可導致熱盛津傷,氣陰兩虛。“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原文第26條)由於汗不如法,以致大汗出而表未解,脈由之前浮緩而變為洪大。清代醫家陳念祖曾說“服桂枝湯,當取微似有汗者佳。今逼取太過,大汗出後,陽明之津液俱亡。”

本證熱盛津傷,氣陰兩虛致大煩渴,邪入陽明,津液為大汗所傷,胃中乾燥,與白虎加人參湯治以清熱益氣生津。

中醫松楠:汗法運用需謹慎,看仲景經方如何拯救誤汗證

汗之不及

此例為桂枝湯不當用於太陽傷寒證治中,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常須識此,勿念誤也。”(《傷寒論》原文第16條)桂枝湯是解肌祛風之名方,為發汗解表輕劑,而病人脈浮緊、發熱無汗是太陽傷寒證,當用發汗之峻劑麻黃湯治療,若退用桂枝湯,是病重藥輕,可因失治而釀成變證,故不可與之。

此則告訴我們治療太陽病表證,發汗不可太過,但也不能不及。表證當汗,汗之太過,固可損傷正氣,使病邪傳裡,造成變證。若汗之不及,同樣會使病邪不去,或留於皮表而不去使表證久不得解,或入裡傳化而導致變證,如呈現陽明裡證,或導致太陽、陽明二陽合病,引發變證叢生、後患無窮。

中醫松楠:汗法運用需謹慎,看仲景經方如何拯救誤汗證

誤用汗法

傷寒挾虛時誤用汗法會引起諸多變證,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難,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欲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傷寒論》原文第29 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微惡寒是太陽表虛證;小便頻數是裡陽虛不能攝斂津液;心煩,腳攣急是陰液不足,失去濡養,此屬陰陽兩虛之人感受外寒,理當扶陽解表為主。

若不考慮正氣之虛,而單以桂枝湯發汗解表,則犯虛虛之戒,是為誤用汗治。陽虛不能溫煦四末,則手中厥逆;陰液不能上滋,則咽中發乾;心神失於濡養則煩躁,陰寒犯胃,胃氣不和,則嘔逆;此乃陰陽俱虛,錯綜複雜之證,治療當分標本緩急和先後之序,不顧正虛,誤用桂枝湯發汗,傷陰損陽,病非可解也。

中醫松楠:汗法運用需謹慎,看仲景經方如何拯救誤汗證

仲景在《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對汗的精闢剖析和對汗法的臨床應用以及嚴謹的理、法、方、藥,成為後世臨床醫家之準繩。我們在使用汗法時,一定要分清病人體質的強弱和病症的變化,辨證需準確,汗法運用需得當。在具體運用上,“必盡劑”。若發汗太過、發汗不及或誤用汗法引起變證時,牢記仲景先師的諄諄教誨與寶貴經驗,及時進行施治,杜絕變證後患,避免進一步傳變發展。

臨床中因疾病表現錯綜複雜,有時表證會與裡證合併出現,因此汗法的運用當根據表裡病情之輕重緩急,需辨清表證的寒熱虛實及感邪的輕重淺深。只有熟練掌握《傷寒論》中正確的汗法,才能最大可能減少或防範誤汗的發生,並配合其他治法靈活應用於臨床,以便更好地為患者及時解除病痛。

我是中醫松楠,專注純中醫臨床、熱衷純中醫文化,原創中醫精品文章,歡迎關注我,給我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