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縣鐵山壠鎮的地名故事

鐵山壠鎮位於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東部偏南,距于都縣縣城40公里,東鄰會昌縣白鵝鄉,西、南連靖石鄉,北接禾豐鎮,於盤公路橫穿而過,是全縣最早三大建制鎮之一,全國九大鎢礦之一——鐵山壠鎢礦坐落在該鎮。轄8個行政村,79個村小組,3個居委會。轄區總面積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870畝,林地面積87840畝;總戶數5580戶,總人口19900人,其中農業戶數3100戶,農業人口14500人。

據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得道高人,雲遊路經楊坑山時,在楊坑山俯瞰全境,發現境內地勢向東傾斜,西北部地勢高,東南部地勢低。西部奇峰突起,形成天然屏障;東部山環水繞,林木蒼鬱,中部平坦,全境僅東北有一小口,近似一條木船。而山脈象一條舞動的長龍。當他路經鐵山沙窩坳時,發現沙窩坳一帶有很多象鐵一樣的黑砂,有幾個人撿這種黑砂,走近問一年長者:此地叫什麼?長者答:叫沙窩坳。得道高人說:應叫鐵山。後來,根據這個典故,取名“鐵山壠”。

于都縣鐵山壠鎮的地名故事


第一節 錫角

安遠江流經于都縣鐵山壠鎮與會昌莊埠鄉交界處的錫坑口(源渡口河邊)的“羅子溼腳”之名,與大富腦村下別組一位古代名人子法公有瓜葛。據傳子法公是下別(原名下弼)李姓人士。是原會昌縣西門外,遠近聞名的道教弟子,他道家法術造詣很深,受人景仰。他每每外出都攜帶一把“錫角”,所謂錫角就是古代道士施法用的號角,其形狀有點像現在部隊司號員用的軍號。通常情況下一般道士使用的都是黃色的銅號角,而子法公用的卻比較特別,是散發銀光的白色號角,所以人們稱他的號角為“錫角”。

流入錫坑口的安遠江,在古代是很熱鬧的地方,在交通不便的過去,過往船隻很多,是安遠、會昌通貿的主要渡口之一。

據說有一次子法公去趕集,途經江邊,看到一條竹筏,承載著幾十只鷺鷀在開心捕魚,他走前一看,有幾條當時來說很有名,也比較稀少的魚。那種魚,味道極其鮮美,價格比較貴。其中一條很大,他很想買上那幾條回家。便向捕魚者打招呼,可能捕魚者看到子法公穿著平平,在他看來不像有錢吃魚肉之人,便對子法公不理不睬。子法公感到很不是滋味,便略施法術,往圩場方向揚長而去。不一會兒捕魚的鷺鷀便通通飛上江邊小山包槐木叢中,不肯下水捕魚,任憑捕魚者在竹筏上怎樣發火、呼喊都無濟於事。在江邊過往的人看到那種情景,便對竹筏上的漁民說:你剛才得罪了那位想向你買魚的先生,你看不起人家,真是有眼無珠,狗眼看人低。他是一位家財萬貫的道家法師,你若不趕快追上去把他請回來,誠心向他賠禮道歉,你就是氣死在竹筏上,鷺鷀也不會回到竹筏給你捕魚了。那人聽罷,趕忙上岸,找到子法公,在他面前跪下低頭認錯。子法公卻回答說:你的鷺鷀不聽話,飛上山偷懶,於我何干,我哪來召集鳥類的本事?只見那人再三要求。子法公這才勉強的答應道:那好吧,那就去試試吧。並告訴捕魚者要真心虔誠,法術才靈驗,且要先送魚、後施法。送的魚要他親手奉上,放進錫角口上,不多不少,填滿就好。那位漁民聽後滿心歡喜,滿口答應,因為他看到子法公那把小小的錫角口,只有小飯碗那麼大,認為半斤小魚就足以裝滿。

于都縣鐵山壠鎮的地名故事


只見子法公上了竹筏後,慢條斯理地坐在竹椅上。倒握著錫角(漏斗口那頭朝上)等候漁民往錫角口裝魚。說也奇怪,看似能把錫角填滿的魚。放進去就不見了,眼看那筐中百來斤的鮮魚,裝得剩下沒幾條了,還沒把錫角填滿。直到筐裡只剩一條最大的魚了,子法公才念符咒,這時只見一隻魚尾巴在錫角口上晃動著。此番情景看的那些圍觀的路人目瞪口呆。子法公用他那銀白色錫角吹奏幾聲,那些鷺鷀便紛紛飛下山坡,整齊有序地站在竹筏上。

自發生這次戲劇性事件後,從此,在這段水域裡鷺鷀就不肯下水捕魚了,偶爾下去也是無功而返。

為了警示後人,不得以貌取人,從此人們把河邊這座山起名鷺鷀錫角,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第二節 牛皮角

鐵山壠鎮東南四公里處的大布村有一個名叫“牛皮角”的自然村,說起這個村的得名,還跟當地人愛說大話有關係。以前,這裡可不叫“牛皮角”,而叫“油陂閣”(客家話“陂”讀“bī”,“閣”也諧音為“角”)。因這裡歷來盛產油茶,周遭坡緩土肥的丘陵地裡到處是茂密的油茶林,四方八里的百姓都把收穫的茶籽送到這裡的油坊來榨油。油坊就在村旁,蓋得既大氣又美觀,還修了個重簷屋頂,以致這個像閣一樣的油坊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腦海裡。加上油坊旁的小河有座水陂,是專門為榨油提供水力的,稱之為油陂(與灌溉農田的水陂相區別)。所以這個像“閣”一樣的油坊被稱為“油陂閣”。油茶收穫後,油陂閣可熱鬧了,為榨油而聚集的人們的嘈雜聲、談笑聲和油寮裡的杖錘聲,交織一起,從秋末開始,要到來年春夏才逐漸停息。榨油的時候,閒著無事的人也會來油坊玩耍、聊天,以打發無聊的時光。

于都縣鐵山壠鎮的地名故事


一天,又一堆人在東拉西扯聊天。甲對乙說:“看你今天很高興的樣子,是不是有什麼喜事拿來分享?”乙說:“前些天我在這裡打了一擔木梓油(油茶籽榨出的油),昨天舀出油來煎米果,煎著煎著,突然,鍋裡的油直往上冒。我一看,哎呀,運腳神運油來了,我馬上找東西裝油,可灶間裡只有一個空的泔水缸,還是爛的,只有半截。我不管它,馬上用勺舀,只舀了幾勺就裝滿了。幾分鐘功夫就舀到半缸油。”丙說:“你還好,還舀到半缸油,我那天煎薯包,鍋裡的油剛一往上冒,我女兒便大聲喊:媽,運腳神運油來了,快拿裝油的來。話剛說完,油便縮回去了。好得我手快舀到一勺油。”丁說:“你們都撈到一點油水,與你們相比我就太可憐了。那天我去撿木梓,走到野豬坑老鼠窩(一個叫“老鼠窩”的山窩),看到一個大朸棚,裡面好像有一棵木梓沒人摘。我鑽進去一看,哈哈,一棵大木梓樹,樹上結滿了木桃,個個都有拳頭大。我可高興了,爬上樹去拼命摘,半天不到摘到一大堆,起碼有五六擔。摘完後,我坐在樹下休息,不知不覺睡著了。醒過來一看,哎呀我的媽呀!只見幾十只大老鼠,個個比貓還大,把我的木梓桃剝了殼吃掉了,只剩下一堆殼。氣得我掄起一根棍,拼命地打,打到兩隻大老鼠。拿回去,燒了一大鍋,一家人吃了兩天都沒吃完。”打油佬聽了笑了起來:“你們個個都是牛皮客,我看你們油陂閣應該改名叫牛皮角。”眾人聽了哈哈大笑。

某日,有一外地人路過大布,看到一夥人坐在牆邊曬太陽就問:“各位老表,這裡有一個叫牛皮角的村莊在哪裡?”其中一人回答道:“牛皮角?你說的是油陂閣吧?你走過頭了,你看河邊的油寮對面就是。”等那人一走,大家鬨堂大笑起來:“牛皮角,牛皮角,還真是個牛皮角。”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慢慢的“油陂閣”真的成了“牛皮角”。

(廖善指)

于都縣鐵山壠鎮的地名故事


第三節 豐田村

豐田村是鐵山壠鎮政府駐地,是鐵山壠鎮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東面可出會昌縣,南可通靖石鄉,北面可以直達于都縣城,於盤公路在豐田村中心位置穿插而過。豐田村四面環山有豐富礦產資源,主要有鎢、鐵、錫、銅等礦產,鐵山壠鎢礦就座落在豐田村西面。

豐田村歷史悠久,在明朝保甲制時就有豐田甲,“豐田”。這個地名自取名以來未曾變換過,據豐田村百姓(邱、唐)族譜記載“豐田”二字,源自於豐田村地理位置因素,因四面環山,東南北三個方向各有山口形成,自然風力資源豐富,民間流傳“沒有四兩棉,不能進豐田”,意思是身上沒有穿棉衣就不可來豐田。當然隨著氣候的變化,現在的春夏秋三季就不用再穿棉衣也能來豐田了。不過從民間的傳說足以證明古時的豐田風大、風寒,豐田這個地名就取自於風的諧音。

豐田村共有15個自然村小組,780戶,3300人左右,主要的姓氏有,邱、唐、鍾、劉、陳、李、華、莊、周,其中邱、唐兩姓居多,鍾氏次之。唐氏在明朝永樂年間由寧都等地遷入而來,邱氏和鍾氏晚100年左右是在明朝宣德年間從安遠縣等地遷入。

豐田村主要名勝古蹟有,毛澤民在豐田開採鎢礦的公司舊址,位於豐田村西面樟下組。雲應寺,位於豐田村西南面牛欄山腳下,該寺始建於明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曾擴建重修,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雲應寺歷史悠久,寺存明宣德年間青銅香爐一尊。清朝萬歲牌位一尊,重修金蓮牌一塊。清代經書整套。

于都縣鐵山壠鎮的地名故事


第四節

祿豐山

隘上通往鐵山壠鎮河逕村的鄉村行道旁邊,一座古寺巍然屹立,鐫刻在院門門額上的“祿豐山”三個大字格外醒目。很久以前,這裡是會昌和于都兩縣的接壤處。開設了一個圩場,圩場裡有酒鋪、布店、茶肆和藥鋪等等,農副產品琳琅滿目,貨達三江,商賈雲集。圩場一側的相對偏僻處,還有一爿茶庵。說是茶庵,可室內的照壁前只有一張小小的供桌,一盞香爐和一張觀音菩薩的畫像,茶水倒是經常有。善良的施主常常會在這裡施以茶水、稀粥和果品,給過往路人解渴解乏。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到了清朝咸豐年間,這個茶庵已經頗具規模了。有青磚灰瓦建築前後兩棟,“雕楹珠網,莊嚴寶相”,前有院落,周有田產,還有若干油茶山。一日,會昌知縣金安世率領手下一班人去鄉間採風。他們從縣衙出發,一路西行,來到會昌縣境的西端。看到茶庵寺宇巍峨,規模宏闊。佛堂燈燭交輝,梵音嫋嫋。於是決定辦完公務後在茶庵投宿。金縣令還就地考察了風土民情,見此地關險山重,民阜物豐,就找到當地紳士,建議把茶庵改稱為“祿豐山”,並親筆題匾“雙江鎖鑰”,為山寺光大門楣,提升影響力。茶庵易名為祿豐山後,信眾絡繹,香火更加旺盛了。

斗轉星移,山寺幾度毀興。後因鐵山壠塢礦和當地民眾在隘上錫牛嶂採挖鎢礦造成水土流失。尾沙和洪水將祿豐山周圍造成圍堵,進出祿豐山都十分困難。2000年再次把祿豐山移建今址。

于都縣鐵山壠鎮的地名故事


(楊北京)

第五節 大莊村顯應靈祠

大莊顯應靈祠創建於明朝年間,迄今有五百餘年曆史之久,廟裡供奉著11尊眾神菩薩,特別是賴公侯王。相傳賴公侯王是一位神醫,在某年某月某日賴公侯王化身於人形,走村串戶行醫於民間,幫助貧苦農民治病。

有一天,賴公侯王行醫中巧遇一貧苦農民家裡有一小孩得了不治之症,便主動找上門幫助看病,開了幾付藥方並墊付藥錢叫主人趕快去買藥服之,數日後果真是大病痊癒。離開時告訴病人家屬本人姓賴,常年行醫,家住豐田鎮大莊村,房屋門前有兩棵百年長青大柏樹便是我家。病人身體恢復後和家人來到大莊村感謝賴公。卻找不到姓賴醫生,只找到一塊有兩顆百年長青大柏樹的平坦之地,後發動方圓十里的百姓建起一座廟宇,取名顯應靈祠。

(選自《贛南地名文化大觀于都分卷》;供稿:于都縣志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