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僧的告誡:有福之人,基本上都有這兩種特徵,很準

所謂:福禍無門,惟人自召!意思很簡單,一個人是有福,還是有禍,全賴他自己的修為,行善可積福,行惡必召禍。

但可惜往往現實中,這八個字卻總不應驗。因為稍有社會閱歷的人都會發現,有些善良的好人,卻彷彿多災多難一般。而一些口碑非常差的人,卻是福氣爆棚。

一位高僧的告誡:有福之人,基本上都有這兩種特徵,很準

說好的“福禍無門,惟人自召”,難道當個好人,就這麼沒福氣嗎?對這個問題,我也困惑過好久,直到看畢了這個禪意故事,才豁然開朗,所謂:有福之人,基本上都有這兩種特徵,很有道理。

眼前是一座高山,抬頭望彷彿只見雲霧繚繞,看不見山頂。而山路上有一位僧人,在迤邐前行。僧人得知此山內,隱居著一位叫高僧,所以特意來尋禪問道。

一位高僧的告誡:有福之人,基本上都有這兩種特徵,很準

僧人行了一日,在夜晚時才來到了山頂附近,果然看見有一山洞,裡面透出微弱的光。他走了過去,朗聲說道:“禪師可在裡面?”

一個聲音響起:“此山無路可走,你是怎麼來的?”

僧人一愣,隨即說道:“既然無路,禪師又是如何得來?”

裡面聲音再起:“天上有云,地下有水,卻都不曾助我,可曾助你?好了,請進來,外面風寒!”

一位高僧的告誡:有福之人,基本上都有這兩種特徵,很準

僧人走了進去,一燈一石桌,一石床上一層稻草,上面端坐著一老僧。僧人走了過去,毫不客氣地坐在禪師身邊,問:“你在此處有幾年了?”

禪師道:“山中無甲子,這跟我有關係嗎?”

僧人點頭,又問:“是先有龍山,還是先有禪師呢?”

禪師搖頭說:“不知道。”

僧人追問:“那你知道什麼?”

一位高僧的告誡:有福之人,基本上都有這兩種特徵,很準

禪師說:“我什麼也不知道,卻只看見,有兩頭泥牛在無聊爭鬥,然後齊齊落入水中,就再也沒出來。”

僧人若有所思,好久說道:“泥牛入水,蹤跡皆無,比物不中,何來問答?”然後站起,深深鞠躬,一言不發地離開了。

一位高僧的告誡:有福之人,基本上都有這兩種特徵,很準

01泥牛入水

僧人是有目的性,前來拜會禪師。卻遭到了禪師的一再“棒喝”,先是說“無路”,後又說“不存在時間”,最終來了個“泥牛打架入水”。僧人因此開悟,說出了“泥牛入水,蹤跡皆無”。

倘若說“福氣”就是“泥牛”,那麼什麼是“水”呢?就是人的“慾望”。也就是說,許多人之所以“行善”是抱著“招福”這個慾望。這其實就是帶有功利性了,把福氣的得來,等同於做買賣。這種狀態下,如何能招來福氣?

一位高僧的告誡:有福之人,基本上都有這兩種特徵,很準

因此,有福之人的第一個特徵就是,對於福氣這問題,從來不抱功利心,即越有福之人,心態越平和。這種狀態也解釋了我那位同事,他雖很苦,卻活得很樂觀,且積極——不漲工資?他卻說,單位已經夠照顧我了,知足!

由此可以斷定,福氣其實已經離他不遠了。因為福氣也需要“山中無甲子” 的時間,來體現出來。

一位高僧的告誡:有福之人,基本上都有這兩種特徵,很準

02

比物這個詞,是出自《詩經》:比物四驪,閒之維則。意思就是指:協調其他力量,達到和諧齊心狀態。

在這則禪意故事中,比物不中,何來問答?是表示最終僧人認識到了,自己太膚淺了,跑這跟禪師較勁,純屬沒事找抽!

而對於我等俗人尋求福氣來言,則是有福之人的第二個特徵。倘若說,福氣需要時間來體現的話,那麼也要必然給予福氣以空間。因此,有福之人的第二個特徵就是,福氣體現得非常自然、和諧,不會遭到眼紅!

一位高僧的告誡:有福之人,基本上都有這兩種特徵,很準

再解釋得通俗些就是,福氣的體現,從來不會給別人以“突然”感。比如,乞丐的真正福氣,是吃了一頓飽飯,而不是他驚喜拾到了金子——這是在召禍!明白了這條,其實也就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福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