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推荐你看《摆渡人》

当初入手《摆渡人》这本书,纯粹是被“摆渡人”这三个富有哲理意味的字眼吸引,加上书的封面号称“畅销欧美33个国家的心灵治愈小说”和“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颤的人性救赎之作”等噱头。

更有媒体说这本书媲美《追风筝的人》和《偷影子的人》,甚至夸大说比它们更心灵治愈。

看书过程中我一直在等待让人醍醐灌顶般的醒悟时刻、富有哲理或者感天动地的情节。然而,直到看到最后一个字,我连肝儿都没颤一下,不知道所谓的千万读者灵魂是怎么震颤的。

莫不是我老了?还是我已强大到不需要心灵治愈系了?

去豆瓣看了一下,评分低至6.2,根本无法比肩评分8.9的《追风筝的人》和7.8的《偷影子的人》。

只能感叹,这本书的营销做的太好了,宣传的高度大于内容的高度。


为什么我不推荐你看《摆渡人》


01 情节:一个初中女生的自我YY

一个十五六岁的单亲家庭长大的女孩迪伦,与母亲几乎无话可说,在校园里被孤立、捉弄和群嘲,唯一谈得来的朋友也转学了。

于是她决定去看自己的生父,而半路火车发生交通事故,当她爬出火车后,却意外遇到一个男孩叫崔斯坦,本着回到城市的目的,她跟着崔斯坦走进了荒原。

紧接着一系列的怪事出现,恶魔、破旧的安全屋、变幻莫测的天气,在迪伦的逼问下,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亡。此刻,崔斯坦是她的灵魂摆渡人,引领她穿过荒原,到达连崔斯坦也不知道的地方。

死亡、灵魂、救赎、人性,这些本是可以深入探讨、升华作品主旨的话题,作者却生生写起了爱情。

更让人不解的是,迪伦爱上崔斯坦有情可原,毕竟在绝望无助的时候出现一个保护、帮助自己的长得还稍微好看点的男生,女生是很容易陷入爱河的。

但是崔斯坦爱上迪伦是怎么来的?爱上了她哪一点?她得知自己已经死亡时的平静?

这明明是极度反常,一个正直大好年华的少女得知自己的人生戛然而止时,竟然有一种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内心的宁静遮住了忧伤的思绪”。

用崔斯坦的话说,荒原的样子、天气、甚至摆渡人崔斯坦的面貌,都是迪伦内心镜像的反应。“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物由心生,象由心生,人由心生,那么,小说岂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生自我幻想?

为什么我不推荐你看《摆渡人》


02 情节难以自圆其说:到底是什么打破了自然法则

小说既然写到了灵魂、荒原,自然不是现实主义小说,我暂时把她归结为魔幻主义或者其他什么主义。

但是无论是科幻、魔幻或者其他什么小说,无论怎么虚构,小说里都会有一套自然法则,最终为所有的奇特事件和冲突做出解释,归结圆满。

《摆渡人》的自然法则是,作为摆渡人的崔斯坦,生来的职责就是引领灵魂穿越荒原,既不能跟随灵魂走入未知世界,也不能留在现实世界。

那么,已经死去的迪伦、生为摆渡人的崔斯坦,是如何打破更高的自然法则,让迪伦复活、让摆渡人成为人类呢?

在小说里,作者完全是为了两个人相守相爱,就安排了两位回到现实世界。如果一定要找到是什么打破了自然法则,唯一能解释的只有爱情。

这颇有点琼瑶阿姨的味道,爱情惊天地泣鬼神,而这“旷世奇恋”竟然还发生在一个十五六岁的初中生身上,英国难道不禁止早恋?

但是如果用爱情小说来看这本书,男主又爱得无厘头,故事情节唯有爬山、爬山再爬山,女主累、更累,恶魔来了又来,比起那些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的言情小说又略显单薄和索然无味。

为什么我不推荐你看《摆渡人》


03 女主真的完成了灵魂摆渡?

有评论者认为:“迪伦在荒原上完成了她的灵魂上的成长,带着爱,坚强,勇敢,人性美回到人间。”

迪伦在遭遇这一切之前,和母亲没有共同语言、冲突不断,又被同学孤立。而荒原上经历的一切,死而复生的迪伦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真的能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吗?真的能不再孤独、苦闷、摆脱青春期的烦恼?

在荒原上经历的一切,顶多算是历险,而现实生活并没有这种高危险,多的是细小的冷漠、不被理解的一地鸡毛,这些不会让人立刻丢了性命,却也能磨灭一个人生活的热情。

并不是经历过生死的人就一定能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得心应手。从这一点上来说,迪伦的成长,并不具有解决眼前问题的现实意义。

而她与崔斯坦的爱情,也将面临崔斯坦与现实世界的磨合、两个人亲密关系中种种的挑战。能否从一而终,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为什么我不推荐你看《摆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