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一个疑似病例因疏忽溜走!哈尔滨医生练就“火眼金睛”,把住这第一关!

“不能让一个疑似病例因疏忽溜走”

哈医大一院陈国林:

练就火眼金睛 把住筛查第一道关


目前,针对绥芬河口岸境外输入的病例,重症和普通确诊者被送到牡丹江两家医院进行救治,轻症患者则留在绥芬河当地,其中还有一大部分留置观察人员。


“我的工作就是快速对所有入境人员进行筛查检测,根据情况决定分流到牡丹江还是留在当地治疗,同时每天还要排查留置人员,发现疑似病例。”20日,哈医大一院援助绥芬河医生陈国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不能让一个疑似病例因疏忽溜走!哈尔滨医生练就“火眼金睛”,把住这第一关!

陈国林( 左 )


入关人数最多的几天几乎连轴转


今年45岁的陈国林,是哈医大一院感染科副主任,2月初,他赴鹤岗进行了支援。“一共10天,主要是治疗重症患者。”3月31日,绥芬河防控形势严峻,他最先来到牡丹江安康医院支援,这里收治的都是境外输入新冠确诊病例。


随着入关人数不断增多,绥芬河前线压力越来越大。6日,作为专家组成员,陈国林又来到绥芬河市人民医院支援。“从6日到9日,那几天也是入关人数非常多的几天,我几乎都是连轴转。”陈国林说,随着8日绥芬河口岸关闭,紧张的工作状态才逐渐缓解。在他看来,因为所有入境人员都集中在绥芬河,筛查、检测,他必须练就火眼金睛,把住第一道关,不能让一个疑似病例因疏忽溜走。


快速筛查检测 按病情分流转治


因为绥芬河当地的医疗条件不能收治所有新冠患者,所以,对所有入境人员进行筛查检测非常重要。在专家组成员没有到来之前,由于当地的医疗人员大多不是传染科专业,有一定限制,一些设备也很陈旧,出结果比较慢,加之当地居民有因发热来就诊,无法判断是感冒还是“新冠”,对病情分类判断困难。“专家组成员到来后,这种局面基本缓解了。”陈国林说,专家组成员参与病情的筛查、诊治,以及给出治疗方案等,同时还包括制定工作流程和确诊转运流程。


按照陈国林的说法,目前,经过对现有入境人员的筛查和检测,已经有300多名普通型和重症患者被送到牡丹江,绥芬河人民医院有45名轻症患者,还有几百名留置观察人员。


检测疑似病例需要火眼金睛


“对一些疑似病例和留观人员的检测和确诊非常困难。”陈国林说。


6日,在医院收进的入境人员中,通过检测,有5名疑似人员肺部CT显示程度比较严重,但是核酸检测是阴性,同时也符合一些流行病学的特征,一时不能马上确诊。陈国林通过影像学多次判断,并仔细询问5名人员的病史,判断是典型的新冠患者,事后5名人员核酸检测都成阳性。“其中有一名疑似患者后来病情比较严重,出现呼吸衰竭,被送到牡丹江进行救治。”陈国林说。


对于这次来到绥芬河支援,陈国林坦言:家里人已经很习惯了,父母、妻子和孩子都适应了,“也不是特别担心。”陈国林说,2014年,他赴利比亚支援,当时8岁的儿子和班主任非常骄傲地说, “我爸爸是英雄,他去战胜埃博拉病毒了。”

“如今上初三了,进入青春期了,不像以前那样爱说话。但是他和他妈妈说, ‘我非常崇拜我爸爸’。”陈国林期待,他所救治的患者都能够很快康复出院。


不顾危险俯下身听确诊患者说话

哈医大四院吴鹏:

是亲情鼓励医患共同努力


“医生啊,我老伴儿怎么样了?”在牡丹江市红旗医院重症监护室里,有一位重症老人在住进来之后,每天看见医生都要问上这一句话。得到医生的回答后,紧锁的眉头才会松开一些。在牡丹江市红旗医院支援的哈医大四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吴鹏说:“是亲情支撑着我们和他们共同努力,最终战胜病毒。”


不能让一个疑似病例因疏忽溜走!哈尔滨医生练就“火眼金睛”,把住这第一关!


重症患者含糊问话

医生俯身去听


20日,吴鹏又提前几分钟来到了一名老年患者的病床前。老人是18日转到重症病房的,在19日吴鹏查房时,不等医生问话,老人就先开了口。虽然老人很努力的说,但是对于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来说,还是听不清楚。于是他俯下身子努力听。过了好一会儿,吴鹏才抬起身对老人说:“放心吧,你老伴她很好。” “我们共同努力,你们夫妻一定会团聚的。你也要加油,不要落在老伴儿后面。”听了吴医生的话,老人点了点头。


这对老夫妻是一起住进医院的,他一度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呼吸困难、喘憋等症状,而他老伴的情况要更加严重些,一度已经接受气管插管辅助治疗。


“我没有骗他,他老伴儿的确正在康复,情况已经改善多了。”吴医生对记者说。


为听到患者一句主诉

医护不顾危险贴得很近


距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那么近不会危险吗?对于记者的提问,吴鹏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即使这样也要听。因为患者很可能是在诉说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可能是在提什么诉求,对于重症监护室的医护来说,能听到患者主诉是十分重要的。


吴鹏说,患者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都是非常焦虑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吃不下也睡不好,导致免疫力进一步低下,增加了治疗难度和康复进程。他们经常要从患者含糊不清的言语中搜集资料,比如患者曾用过哪些安神类的药物,剂量是多少,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帮助他们恢复免疫力,挺过目前这一关。


亲情激励医患共同努力

“女儿的鼓励让我充满力量”


“吴鹏是一个好医生”身边的人都这样说,但他说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自从2月份开始,他就开始了奔波,绥化、中医大二院哈南分院、大庆、牡丹江市红旗医院……哪里有需要治疗的重症患者,他就会出现在哪里,但这样一来,陪家人的时间就更少了。


吴鹏说:“每天晚上,我女儿都会和我视频,这小家伙才4岁,在以往和爷爷妈妈视频的时候,每次都说不了几句就去玩了,但是和我却能说很久。还会学着她妈妈的样子告诉我多休息,做好防护。还会说‘爸爸我想你了,我爱你’。在收到女儿的鼓励后,我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在重症监护室,我们见过太多的如释重负和生死离别,在这里,亲情也如暗夜中的星光一般格外耀眼。鼓励着患者坚强,也鼓励着我们医生全力以赴,我想,我们会成功的。”吴鹏说。


龙头新闻 夏德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