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古城变迁

高邑古城变迁

摘自高邑李小杏主编《东南关村志)

高邑古城变迁

现在的高邑刘秀公园

鄗改为高邑以后,于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移治于今县城。始筑城墙,规制无考不详。明洪武初因旧址修筑,嘉靖十四年(公元1534年),知县周至德又增筑,周围4里56步,高1丈3尺,广1丈5尺。

围城河深1丈,阔3丈,引泲河水环城,有城门4座,南曰承薰,北曰拱宸,东曰迎旭,西曰留晖。城门上和城4角均建谯楼。

高邑城虽然不大,但规制有序,署衙库宇,城河桥梁,祠庙旌表,市集商铺诸设置齐备不缺。

高邑城池方正,有4条主要街道,四关为厢,除象征权力的署衙外,那些适以封建思想而建造的寺庙表坊,儒学书院,充列于城内城外,数不胜数。如南乾明寺,北乾明寺,儒学、文庙、千秋书院、文昌阁、城隍庙、龙王庙、玄帝庙、关帝庙、先农坛、社稷坛、风云坛、二

君祠、二贤祠、明宦祠、公贤祠、土地祠、毕公祠、保民坊、黄甲开先坊、萃完坊等。

高邑古城变迁

现在的高邑中兴公园

这些建筑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精湛的建筑艺术和优秀的城建文化。

高邑城在旧时属较小的县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知县晋承命于南门外增设重关、上建关帝庙,大学士李标为其题联:庙貌俯千秋,千载英灵仍望汉;神体重四代,四时堙祀独重明。崇祯时,知县薛向阳于4门城楼上加筑一重;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知县刘瑜筑雉堞,增宿舍,新谯楼,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邑人曹有亮等复于北门外倡立重关。同治二年(公元1862年),知县李振林禀请修理城垣,未及实施便离任,继任卢天泽始终其事。

旧时筑城池,不仅是疆域的标志,多为防御敌寇进攻和保民生而设。清高邑知县金四科曰:“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城池之设所以为民也”。旧时候城池都有护城河,引泲水一壕沟中,成为环城水系,碧波荡漾,也为县城一景。

高邑古城变迁

1990年建的高邑凤凰台

日伪时期,高邑城墙尚完整,四古城门石墩门都在。那时入夜城门关闭,行人不能出入。1945年,八路军攻打高邑是通过地下工作者在关键时候打开南门攻入县城。解放后城墙渐失城防作用,东城墙和南城墙20世纪5、60年代被用土拉平,后来为方便交通,修高宁公路沿旧城墙基修了马路。

西城墙大跃进时大炼钢铁在墙坡上建炼铁炉。20世纪70年代初,新建大街穿墙而过,体委、广播局在城墙上建房。

北城墙西半截保持时间最长,到20世纪80年代还是武装部训练场的靶场,后铲平建工商局、房产所、县直幼儿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