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

嵇尚洲

创新动力|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存在明显障碍,科技资源行政分割、产权分割现象突出,科技人才难以自由流动,科技创新地域化特点明显,创新文化氛围明显不足。在新时期长三角需要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网络,通过长三角科创走廊打造创新场域,把海派特色的创新精神与吴越文化相融合,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一、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现状

长三角以区域一体化为着力点不断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区域合作平台,其中政策性平台包括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等三层次的区域行政协调平台,每个省市设立的长三角合作办等。但这些协作平台还是停留在一事一议、宏观规划和务虚研讨阶段,受本地利益保护影响,真正同步落实推动力量并不强。

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建协议书》,开通了“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建设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文献服务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仪器设施共用平台、资源条件保障平台、试验基地协作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行业检测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管理决策支持平台等。但是相关需求远远超出现有资源供给,设备平台服务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系统进一步进行优化。

长三角拥有全国最密集的国家级创新合作载体,如国家高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科学园区等。但这些载体受地方行政力量影响,跨区域合作较为有限,平台内大量仪器设备资源重复配置、科研攻关课题组相互竞争,合作较少,不同载体信息、人才、技术等难以自由流动,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未能得到较好的利用。

长三角地区的各类创新资源丰富,但布局分散,缺乏区域联动和互动。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聚集,区域之间流动不畅;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的许多研究成果进入市场慢,转化周期较长。

二、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存在问题

长三角科技创新依然带有明显的地方特征,知识、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重复配置、分散使用、恶性竞争等问题较为严重,在国际市场上互相抬价,竞购知识产权现象屡有发生。科技资源共享也不充分,大部分科技创新资源仍处于“孤岛”状态。种种问题的发生不仅在于地方政府行政割据,更在于民间交流与政府合作脱节,要素难以在区域内实现市场化配置。

长三角科技创新区域分割和产权分割并存。民营企业难以分享以外资企业为代表的高端科技研发资源以及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中高端研发资源,造成了事实上的科技资源产权分割。创新要素在不同城市、不同产权主体内串联成链,甚至形成创新网络,但从整个区域分析,资源重复配置、相互割裂现象严重,创新要素难以在长三角自由流动。不同城市科技资源重复配置,科技人才难以在不同城市流动,不同城市在国际市场互相竞价争夺国际研发资源,区域分割造成重复配置、资源浪费。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链与产业链分离,产业链通过跨国资本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形成跨区域产业集群;创新链片段化,在不同城市间,外资、国资、民资间相互分割。跨国公司对制造业产业链的控制方式从以合资合作为主的间接控制,向资产控制与技术控制合为一体的直接控制过渡,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不断加强,并且开始依据全球价值链,重新调整对华技术转让和研发投入的策略。

三、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路径

一是完善长三角科技金融体系。发挥上海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作用,利用科创板,完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推动上海涌现更多互联网平台企业。发挥上海人才优势、消费中心优势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势,叠加大数据和云计算,为长三角科创企业提供研发、营销、信用、电商、金融等服务,打造长三角数字经济联盟,构建新型互联网生态系统。长三角科创企业形成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场外市场、场内市场逐级对接的良好态势。长三角科创企业互补性强,上海科创企业偏重前端研发,浙江科创企业偏重场景应用,江苏科创企业偏重产业转化,长三角科技协同可以形成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完整创新链。

二是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建立一体化的股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对接天使基金、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推动创新要素在科创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大企业之间进行优化配置。区域创新网络可分为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网络、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网络、以中介和金融机构等为主体的服务创新网络。三个网络背后是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网络,形成以技术创新网络为主体,知识创新网络、服务创新网络、制度创新网络为支撑的结构,实现专业资本、创新技术、科技信息与创新人才的优化组合。

三是发挥社会中间组织作用,推动创新人才自由流动。长三角创新人才受地域、部门、资金限制,被分割为相互分离的个体,难以发挥知识集聚、协同创新的作用。专业金融资本和社会中间组织可以帮助创新人才打破相互隔离,推动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的交互流动。长三角各城市需要转变以高科技园区推进创新发展的传统思路。科技创新依赖于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社会组织通常可以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专业金融资本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与技术的对接嗅觉更敏感,长三角通过鼓励区域创新社会组织发展,专业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形成。

四是鼓励区域合作推动多渠道创新,包括嵌入式创新。如奇瑞汽车从后端嵌入向前端和中端延伸;融合式创新,在嵌入式创新后,产业链多个节点的协同创新;集群式创新,通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驱动集聚或者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型集聚。打破行政分割,推动知识、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打破科技创新资源“孤岛”状态,推动科技资源共享;打破产权分割,改变创新人才和政府创投基金向国有企业高度集聚的现象,改变政府运行机制,推动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扶持更多中小民营企业参与创新合作。

五是打造长三角创新场域。长三角需要打造合理的创新环境,包括由创新者、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构成的创新市场和由“自然场域”和“社会场域”组成的创新场域。上海在打造营商环境方面有先行优势,可以借鉴深圳打造创新场域的经验,注重企业创新,重个人创造。推动企业打造平台硬件、制度、激励机制、文化氛围等等,与人内心的天性、天赋、天命、意志、情趣等等相协调,激励激发人人回到自己的天性,去尽情绽放自己。硅谷的成功与128公路的衰落揭示了创新场域对于区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长三角高校众多、人才富集,但是创新创业的氛围弱于珠三角。长三角主流文化是白领文化,在大企业就业成为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其根源在于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长三角开放包容,可以接纳各种新生事物,但缺乏主动创新、舍我其谁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可以先从G60科创走廊开始,政府设立创业基金,鼓励科研人员和大学生自主创业。以松江大学城为基地,通过创业学院、创业课堂、创业大赛、创业园,集聚大学教授、创业者、天使投资、政府基金和各类服务中介,推动创新创业,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培育出融务实诚信的吴越文化与勇于冒险的海派文化于一体的长三角创新文化。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场外交易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资产评估专业主任 嵇尚洲

(转载自《长三角观察》2019年第11月号(总第96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