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护士“求编制”能否变成“给编制”

地方“给编制”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既可以参考其他地方的做法,自己也可以创造性解决援鄂人员入编问题。

为表彰援鄂医疗队工作人员的贡献,全国已有多地宣布将援鄂医护的临聘/编外人员纳入编制。记者注意到,近日有自称“援鄂医疗队护士”的网友在甘肃省卫健委官网留言,希望官方也能解决自己的编制问题。该官网建议向兰州市卫健委反映情况。

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分为有编制与合同制。两者在工作稳定性上、工资待遇上、福利待遇上有明显差别。有编制的医护人员工作相对稳定,工资及福利待遇也较高,合同制员工待遇相对低。以“求编制”的这位援鄂护士为例,因无编制现在工资仅1700元,略高于该省最低工资标准。

如果该护士没有援鄂,显然没有资格“求编制”。但冒着风险、不惧辛苦驰援湖北后,“求编制”并不过分。一方面中央出台10项措施关爱医务人员。人社部要求各地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各类医务人员的及时奖励工作,重点向防控救治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务人员倾斜。

另一方面,多个地方援鄂编外医护人员火速转为编制人员。譬如:广州启动“绿色通道”,44名赴湖北医疗人员已经火线入编;珠海市19名援鄂一线医务工作者入编。江苏江阴市入编的18名医护人员中,不仅有援鄂编外医务人员,也有当地定点医院隔离病房工作的编外医务人员。

所以,甘肃这位护士“求编制”可以说理直气壮。有关方面应该给予重视。但让人略为意外的是,该省卫健委官网只是把“皮球”踢给了兰州市卫健委,让该护士直接反映情况,而不是把该护士的诉求转交下级卫健部门处理,然后督促办理。这种对待援鄂护士的态度令人有点遗憾。

笔者以为,甘肃及兰州有关方面,应该向其他地方学习,把援鄂护士“求编制”变成“给编制”,虽然一字之差但内涵不同。所谓“给编制”,是出台专门政策解决援鄂编外医务人员入编问题,相关部门既要对接服务工作,又要减少相关资料和程序,争取做到特事特办、快批入编。“求编制”则显得比较无奈,多少会让人感到心寒,会让当地有关方面陷入被动,甚至于比较难堪。

实际上,地方“给编制”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既可以参考其他地方的做法,自己也可以创造性解决援鄂人员入编问题。我们要意识到,只有今天善待援鄂医护人员,今后遇到类似公共卫生事件就会有更多人愿意“冲锋陷阵”,因为大家知道,付出就会得到认可,也会得到关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