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

古之圆玉,有璧、瑗、环、玦等。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

“璧”字早见于战国文字,它的小篆继承了战国时期“璧”字的结构。《说文解字》:“璧,瑞玉。圜也。从玉,辟声。”这里的“瑞玉”是说璧是一种玉制的祥瑞之物,它预示着吉兆和吉祥。许慎说“璧”是形声字,其实 “璧”中的“辟”不只表声,也表义。“辟”古代指君王和法度。君王和护国的法度是维护政权的。全字的意思是:璧是一种用玉做成的能代表天意的宝物。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

“瑗”字早见于小篆。《说文解字》:“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声。”“瑗”是一种用来搀扶皇帝上台阶的玉器。古代帝王被尊为天子,他的手一般是不能让臣下接触的,当皇帝上台阶时,臣下要扶着他,只能用瑗作中间物。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

《荀子·大略》载:“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璧,古时进行国事访问时,用璧表达相见之礼,在各国交往时,也往往用璧作为瑞信,既表示祝贺吉祥,同时又是一种凭信。

瑗,主要用以召人。天子召见诸侯,诸侯召见卿大夫、士的时候,都要命人拿着瑗,以为信物。

环,主要用以君免臣罪,许回复任;既可作符信,也可作装饰品或配饰。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

玦是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边缘有断豁的佩玉。正是玦的这个豁口,因而产生了“绝”、“断绝”的意思。表示君臣关系已经断绝,返回无望。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

《荀子·大略》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边境,或远离京都的地方),三年不敢去(离开),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

璧、环、瑗三者形状相同,区别仅在中间孔的大小,孔大的叫“瑗”,孔小的是“璧”,孔介于两者之间的为“环”。这里的所谓大小在《尔雅·释器》里有一个简单的标准:“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

“珏”,聚合在一起的两块玉。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