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骆驼文化

乌拉特骆驼文化

乌拉特后旗独具特色的一个文化是乌拉特骆驼文化。在全自治区来说,过去和现在比较完整地保留骆驼畜种和其文化元素的就是阿拉善盟和乌拉特后旗。乌拉特后旗的骆驼文化还增加了驼球赛一项。

骆驼文化是以骆驼为主要对象,围绕饲养骆驼的生产生活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中有:观察种公驼、母骆驼祭火、接生装扮第一峰驼羔、骟骆驼、烙驼印、赛骆驼、驼球赛以及“放归神畜” 、训骆驼、挤骆驼奶等。其中有的与生产有关,有的与生活相关,有的与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有关,有的与体育竞技有关。这些与骆驼有直接关连的活动,统称为骆驼文化。

骆驼作为大漠蒙古族牧民的主要运输工具,历史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骆驼是在蒙古族牧放的五畜(马、骆驼、牛、绵羊、山羊)中居第二位。骆驼文化是戈壁牧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流传在大漠南北的,传统文化生活之一,是原生态的文化符号。

1、观察种公驼 :牧民认为五畜兴旺在于种公畜。从而对种公畜有特殊的青睐和“待遇”。乌拉特戈壁牧民称种公驼为驼群之“可汗”(首领之意),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给种公驼更换新笼头,让其“过年”,祝愿驼群平平安安繁育发展。 新年初一早晨观察种公驼的表征,以判断年景。种公驼向着太阳安详地站着,是国泰民安的象征;种公驼撒尿,今年可能是雨水多的年份;种公驼见主人打哈欠,是合家欢乐幸福美满的象征;种公驼不安分、咬牙切齿,也许是乱世的征兆;种公驼卧在地上、以头靠地,则怀疑全家一年不顺等等。观察的同时,要给种公驼挂上哈达致祝福词。

2、母骆驼祭火 :蒙古族自古以来有祭拜火的习俗,认为火是带来光明、温暖和净化一切的天神。乌拉特蒙古人除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祀火神以外,正月十五至三月十五日之间(这正是母骆驼产羔季节)进行母骆驼祭火活动。这一天,主家邀请邻里,打扫室内外,装扮母骆驼,燃烧香火、熏香、点燃圣火,专程前来的喇嘛朗诵祭火祝词,女主人高举装饰过的山羊胸叉,祈求火神恩赐驼羔、恩赐吉祥,众人火上浇油(奶油)献美酒,期盼年年有余,给驼群(重点是母骆驼)举行洗礼。这个场面叫母骆驼祭火。

3、接生装扮第一峰驼羔 :万物复苏的春天是乌拉特戈壁牧民接驼羔、装扮驼羔的季节。临近母骆驼生产时,牧民们忙于准备新笼头、木桩、装饰品和宽敞的场地等,而且认为第一峰驼羔是新驼群之首,接生第一峰驼羔是驼群繁育的关键。于是给新降生的驼羔带上新龙头、挂上装有五彩绸(是往年腊月祭火时所用的)的袋子,表示向火神祈求安康。紧接着点燃香烛,敬献奶食品,朗诵祝福语,将第一峰驼羔拴在木桩上。对这样洗礼过的驼羔,日后虽然调驯、使唤、用它劳作,但不杀不卖,而让它自然终老。

4、骟骆驼 :早春或深秋是骟骆驼的好季节。牧民将适龄公骆驼(一般三岁骆驼)逮住后,由兽医骟去睾丸,使其与种公驼分类,以便用于骑乘和驮役。同时,把骟下的睾丸放入火中烤熟后大家分享,如果不吃,就挂在那个骆驼的脖子上或者放入火里,决不允许扔给狗或其他食肉禽兽食用。

5、烙驼印 :早春季节,选定日期,把驼群集中在一个场地,将未有烙印标记的骆驼(一般是二、三岁骆驼,或是野跑多年不在群的骆驼)逮住后,用烧红的铸铁模子打烙上驼印。过去以集体畜群为单位,每三年进行一次烙驼印活动,现在以户家为单位每年搞一次。驼印的形状、图案有很多种,乌拉特戈壁的驼印是以原巴音戈壁苏木前达门嘎查《森吉》山上的岩画图案为样本的。如:叉子印、太阳月亮印、双环印、圆圈印、四方玉印等。

6、赛骆驼 :赛骆驼是乌拉特戈壁蒙古人最喜欢参加的文体活动。这项活动突出的特点是不分富人和穷人,不分职位高低,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公平竞争,是一项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的活动。赛骆驼有快驼比赛、远程比赛、圆圈比赛等多种形式。这项活动的场面壮观,观赏性极强,能表现出牧人们的勇敢、胆识以及高超的骑乘技能。过去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进行骆驼比赛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赛骆驼成为那达幕体育竞技活动之一,乌拉特后旗的驼赛项目曾在全区体育比赛中多次获得金牌。

7、驼球赛 :驼球比赛是一项与众不同的体育竞技项目,它的比赛场地宽100米、长150米,门宽3米、高2米,每个队有6名队员(其中正式上场的5名、预备1名),他们手拿长1.3——1.5米的球杆打球射门。2005年7月,乌拉特后旗从蒙古国引进此项比赛活动,邀请蒙古国教练训练队员。同年10月份举办了“‘紫金杯’国际驼球邀请赛”,邀请蒙古国驼球队参加了比赛。从此乌拉特后旗获得“中国驼球的摇篮”之美名。2006年以来,乌拉特后旗驼球队连续两年应邀参加了蒙古国驼球冠军联赛。2007年3月17日,乌拉特后旗驼球队赴蒙古国参加“蒙古国第二届冠军联赛”获得第六名。

8、“放归神畜” :乌拉特牧民们在祭敖包或庙会等大型活动时,把常年劳作、年久岁高、认为有功劳的骆驼给带上五彩环(代表苍天的兰色、代表太阳的黄色、代表云彩的白色、代表火的红色、代表自然的绿色)后放归自然,或者将驮拉过长辈遗体的骆驼(蒙古族有野葬的习俗)也放归自然。此后,再无人用这峰骆驼使役。这峰骆驼在牧民心中的份量很重,并称其为温根特么(神畜)。

9、相关链接

一、 乌拉特后旗于2003年以来先后举办过三次“骆驼文化节”。

二、乌拉特后旗骆驼在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那达幕大会骆驼比赛中获得三项比赛第一名;1994年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骆驼比赛中获得两项比赛第一名;1997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骆驼比赛中获得四项比赛第一名;2003年乌拉特中旗举办的“国际那达幕大会”骆驼比赛中获得两项比赛第一名;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骆驼比赛中获得三枚金牌、四枚银牌。

三、乌拉特后旗骆驼研究专家巴·仁庆道尔吉,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研究、撰写戈壁红驼的论文,拍摄有关骆驼的系列照片。发表过50多篇专著,1990年12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编著的蒙文书《骆驼的饲养和管理》。其中论文《母驼临盆之迷》 被蒙古国《呼德》日报转载,并加编者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些研究成果曾5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的优秀论文奖。他的摄影作品集《戈壁红驼》 2005年出版发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