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白岩松依然担心的问题,仍会出现!

白岩松在新闻1+1中介绍援鄂归回的白衣天使时说:“我依然很担心,当此时,我们把他们当做英雄,他们本来就应该是英雄,但是过后不久,慢慢恢复到平常的日子里头,就像17年前,我们也曾像今天一样对待白衣天使,但是后来呢?我有一个小细节,一直憋在心头,我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否,1月20日就在当天晚上,钟南山院士说到肯定人传人,但恰恰在那一天,北京又发生了一个伤医事件,这两件事情摆放在一起,让你觉得非常非常突兀,我们能不能做到在未来生命中的每一天,就像现在一样爱医生,我觉得是留给我们未来的一个课题。”

疫情过后,白岩松依然担心的问题,仍会出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立即删除

疫情过后,像1月20日那样的暴力伤医事件还会出现吗?我觉得仍会出现。

暴力伤医事件从未断过,即使是疫情期间。

据网络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2018、2019、2020(至今)的暴力伤医事件汇总如下:

疫情过后,白岩松依然担心的问题,仍会出现!

疫情过后,白岩松依然担心的问题,仍会出现!

疫情过后,白岩松依然担心的问题,仍会出现!

暴力伤医事件,原因分析

第一个原因,“垃圾人(神经病)”越来越多了,这些人的思维逻辑和行为逻辑真的与一般人不一样,过于冲动,过于自我,超级“自信”,不允许被质疑,不允许被说服,有不满就要发泄,发泄中遇到阻力就会升级,碰到这种人,我们只能躲,不能碰硬。就算是当下的普通人,戾气也越来越重,在生存生活的打压下,不顺心的事情也越来越多,火气也越来越大,遇到事情时也容易火冒三丈。

第二个原因,人们对于医院和医生的认识发生变化了,中国的医院和医生从最早的医、药分离发展成医药统一;从全部的公有医院发展成公有医院、私营医院并立;医院从纯粹的公益性发展成兼具有营利性;特别是不断报道的“莆田系”医院的问题事件,这些一系列发展变化,让人们对于医院和医生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把医院作为营利机构了,把医生当作赚钱的生意人了;

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也让有的医院和医生对行医出现了偏差,在面对一些病人时,有的医院不敢收了,在面对一些病情时有的医生不敢医、不敢言了,在面对没钱续费的病人时有的医院不再治了。这些认识的变化,在某些场景下,会自然的将医院(医生)与患者(家属)形成了敌对关系,不再信任了,矛盾升级也在所难免。

第三个原因,我国对于伤医事件的制度规定更多的是事后的惩罚,事先的预防不足,所以我们看到多数伤医事件都是以“持刀”刺伤、捅伤的方式伤害医务人员,如果医院在这方面有所预防,做好安检的话,最起码也会降低伤医事件的严重程度吧。

第四个原因,我认为与“服务型医院”的设定也有一定关系,最近些年,我们的医院一再宣扬“服务型医院”,为了“争取”病号,医院间除了比拼医疗技术、医疗硬件以外,也在比拼医疗服务。这些宣传慢慢的让人们会当然的把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当作服务者,而将自己作为“上帝”,从而将所受到的不舒服的感觉原因归结于医院的“服务不周”。但医生仅仅是服务者吗?不能划等号吧!

一些粗浅的建议:

1、保护好医生。从制度上做好对“伤医事件”的预防,并加强对“伤医事件”的严惩。

2、加强宣传和教育。让病人能够正确认识医院、认识医生,理解医生的职业;也让医生能够加强对病人病情的告知。

3、设计完善医患纠纷的处理机制。让病人(家属)对医生等医务人员的不满和投诉有个出口,由专人和专门的机构去协调处理,避免一些因为“误会”酿成大的事件。

写在最后

疫情过后,“伤医事件”会有改观吗?引用一位医生说的话结束本文:

“当这场抗疫战争结束,当一切回到正常的轨道,其实也没有哪个医务人员会真正指望全社会对他们感恩戴德。我们不求感恩,只求尊重。”/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