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宋朝富,為什麼靖康之變時連一百萬兩黃金的賠款都拿不出?

少年不大冷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遭到十幾萬金軍攻打,於月底攻至開皇都開封,同時派康王等三路人往金軍,分別割讓太原、中山與河間三鎮,河北,河東。被圍城十幾日後聽信迷信,派郭京迎戰金軍,被攻破城門,破城後金軍隨意封鎖城內各地金銀為已。

仍保有大片國土時的大宋欽宗,十二月向金國正式投降。交付全城盡半兵器,蒐括開封市內的金銀貢獻於金軍,承認割讓北方太原等三鎮。而此時康王並沒有去金營割地,而是借勤王之名擁兵自守一路南逃。

宋欽宗趙恆這位苦命的皇帝,做皇帝只一年多,被金人擄去,受盡折磨終身監禁達三十年之久。



鄉村小高老師


靖康之變前後,金人貪得無厭,獅子大開口,索要的錢財遠遠不止一百萬兩黃金。一次又一次索要,北宋當然滿足不了金人的慾望。

一、第一次議和時,金人就索要“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萬匹,表緞百萬匹”

靖康元年,金人第一次圍困開封時,宋欽宗傾向議和,希望金人概況解圍撤去。

宋欽宗對前去金營議和的大臣的鄭望之開出了議和條件:

“帝許增歲幣三五百萬兩,免割地。次論及犒軍,許銀三五百萬兩。又命梲押金一萬兩及酒果賜宗望。”

鄭望之到金營談判時,堅持第一方案,不割地,增歲幣三百萬兩,“望之但許增歲幣三百萬”,但是被金人拒絕。

金人開出的是更加苛刻的條件。

“需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牛馬萬匹,表緞百萬匹,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地,並宰相、親王為質。”

宋人急於求和,面對金人的獅子大開口,宋欽宗答應了。

接下來就是割地和派康王趙構為人質,最大的困難便是金銀賠款。

為了籌措鉅額賠款,北宋開始搜刮天下:

“又詔宗室、戚里、宰執之家及宮觀、寺院,一例均敷”

“括借金銀,籍倡優家財。”

宋欽宗開始蒐括開封人,上至貴戚,下至百姓甚至是娼妓都要交錢,但是即便這樣也完成不了金人的要求。

二、二帝被扣押後,金人“索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錠,帛一千萬匹”

金軍第二次圍困開封且破城後,更是獅子大開口,索取無度。

有了皇帝人質在手,金人更是獅子大開口,之前議和的數額全部推倒重來。

“甲子,金遣使來,索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錠,帛一千萬匹。於是大括金銀,金價至五十千,銀至三千五百。金又索京城騾馬,括得七千餘匹,悉歸之。”

為了籌錢,北宋官員想盡了辦法。

“金人來索不已,於是增侍郎官二十四員再根括,又分遣搜掘戚里、宗室、內侍、僧道、伎術、倡優之家。”

金人甚至威脅,“金銀或尚未足,當縱兵自索。”

但是北宋真的拿不出這些錢。

三、北宋經濟繁榮積累的財富多被統治階級揮霍了

金人索要的錢財遠遠不止一百萬兩黃金,而是千萬錠。

北宋為何多次大括天下,將開封刮地三尺也滿足不了金人的要求,除了金人貪得無厭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北宋積累的財富早被統治階級揮霍一空了。

宋徽宗上臺後,蔡京縱容誘導他享樂,那錢花的如流水一樣。

北宋的經濟發達最大的受益者不是老百姓,而是士大夫,是統治階級,再大的家業也經不起揮金如土的揮霍。

宋徽宗時期所謂的太平繁榮,其實只是一個空架子,內部早被蛀蟲蛀空了。


微史春秋


引言

問題主要關注宋朝是否富庶,以及在靖康年間朝廷拿出一百萬兩黃金的能力。至於靖康之變前因後果,為什麼要賠款,賠款100萬兩黃金是否屬實,不再贅述。


宋朝是否富庶

都說烈商、禮周、暴秦、強漢、雄隋、盛唐、富宋、蠻元、剛明、奴清。那麼宋朝有多富?

大觀通寶——北宋末年錢幣


宋代社會穩定,朝廷不抑制商業發展,日益濃厚的商業社會氛圍逐漸形成,商品貿易高度發達,科技文化高速發展,人民生活富足,說大宋藏富於民並不為過。 《東京夢華錄》、《清明上河圖》都描述了大宋的繁華富庶。

從政府財政收入上看,宋代的整體經濟規模遠邁漢唐,也超過後世元明以及清代前期。

那麼財政收入大概有多少,以北宋為例:


“國朝混一之初,天下歲入緡錢千六百餘萬。太宗皇帝以為極盛,兩倍唐室矣。天禧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餘萬緡,嘉佑間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餘萬緡。其後月增歲廣,至熙豐間,合苗役易稅等錢所入乃至六千餘萬。“——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北宋前期真宗天禧年間大概是2650萬貫(一緡就是一貫錢),宋仁宗嘉佑年間收入3680萬貫,到了神宗時期,變法圖強,財政收入增加到了六千多萬貫。這裡還僅僅指的是以緡錢也就是銅錢交稅的額度,除了銅錢民間還可以用金、銀、綢絹、米穀交稅。到了北宋中後期,年收入大概會超過1億貫。


雖然富庶,但是北宋”積貧“

既然財政收入很高那麼為什麼又說北宋積貧積弱?

因為北宋雖然掙得多,但花的更多。財政經常出現赤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的財政赤字(支出-收入)就達一千五百多萬。經濟發達,政府財政虧空。政府窮到宋神宗繼位後發出的第一道詔令竟是大行皇帝英宗的喪事從簡。因為連英宗喪事都辦不起了。

為什麼大宋財政支出這麼高?主要就在三冗問題上,分別是:冗官、冗兵、冗費。

1、冗官

冗官除了指宋代官制複雜、混亂外,還體現在官員數量過於盤大。如下圖,真宗朝中央政府官員1萬人左右,到了仁宗朝數量增加到1.7萬人,而英宗朝達到了2.4萬人。以每十年約20%的速度增長。到了北宋末年徽宗朝,官員增加到接近5萬。同時官員配套的吏員也同比成倍增加。

為什麼官員數量會如此之多,以包拯《論冗官財用等奏》中可以看到,這些多出來的官員是哪裡來的:

  • 來自“蔭序之官”,即因祖上做過官、立過功而受封的家屬子女。

  • 來自“進納之輩”,即用金錢或買或捐的官吏、衙役等等。

  • 來自宗室:宋代優待宗室,宗室7歲就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期間就有官身,宗室人數不斷增加繁衍,再加上外戚,官員人數呈幾何數量增長。

  • 來自科舉,如果說秦漢重軍功、隋唐重門閥,那麼有宋一代就是科舉文官體制了。每次科舉考試也要錄取幾百至一千餘人為進士授官。


圖片摘自《中國俸祿制度史》


官員這麼多,北宋號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高薪是免不了的,宋代是中國歷史上官員薪水最高的時代,北宋官員薪資見上表,所以官員總體俸祿是一筆非常龐大的費用。


2、冗兵

在宋代,漢唐的兵役制度已被募兵制代替,僱傭職業軍人服兵役(禁軍)+僱傭普通人員服勞役(廂軍)。這樣減少全體國民的沉重的兵役負擔,使得更多人能從事生產,這是偉大的歷史的進步。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宋王朝才能成為中國古代經濟最為發達的時期。

但這樣政策造成軍人越來越多,於是”冗兵“出現了。士兵數量越來越多,對中央財政的負擔逐年加重。有宋一代,軍費佔財政收支出的比例一直在70%~90%之間。與漢唐不同,宋的首都在開封,處於平原地帶,無險可守,北方契丹胡馬三天就可以到黃河岸邊。為了防備契丹,首都東京汴梁需要大量的禁軍進行拱衛。另一方面與西夏接壤的幾個路由於地域問題互相不能支援,每個路都只能獨立面對西夏進犯,所以每個路均需要大量軍隊保護本路的邊境安全。所以我們看到宋太祖時養兵二十二萬,到宋仁宗慶曆年間增至一百二十五萬。宋神宗即位後變法改制,軍隊人數下降到八十萬左右,北宋末年軍隊人數也差不多是這個數,軍費是一大筆開支。

3、冗費

冗官、冗兵是冗費的主要源頭。而其它各種開支也層出不窮、與日俱增。宋英宗治平二年,非正常費用支出就達1千多萬貫。各種費用多如牛毛,例如:

北宋不允許宗室人員掌握實權,外出為官。既然不允許宗室自力更生,那麼就需要財政撥款進行贍養,開國時期宗室僅僅幾十人,隨著子孫不斷繁衍,人數也不斷增加,付出的費用自然每隔一代成倍增長。英宗年間僅僅用於養宗室成員的固定開銷每年達八十四萬貫,這還不算平日裡宗室成員婚喪嫁娶等賞賜的費用。


有了冗官、冗兵、冗費,大宋雖然財政收入高,但支出也高,是一個貧窮的富國。宋神宗用王安石變法時期,每年還能積攢些結餘,到了北宋末年,國家已經沒有什麼餘財了。


100萬兩黃金北宋末年朝廷能否拿出來

按《宋史-食貨志》記載,北宋早期物價1兩黃金約為8-10貫錢左右,1貫就是一千個銅錢。北宋末期黃金更值錢,我們按1兩黃金=10貫銅錢計算。100萬兩黃金約為1000萬貫。

太平興國二年,江西轉運使言:"本路蠶桑數少,而金價頗低。今折徵,絹估少而傷民,金估多而傷官。金上等舊估兩十千,今請估八千;絹上等舊估匹一千,今請估一千三百,餘以次增損。"從之——《宋史-食貨志》

結語

在北宋末年財政赤字已經很厲害了。不僅入不敷出,而且宋徽宗在平定方臘起義、北伐燕雲的時候,把祖輩積攢下來的錢財消耗空了。所以要拿出1000萬貫的財富,還真的非常困難。


以上是我的回答,若發現錯漏,請在評論區留言,創作不易,喜歡本文的朋友請轉發關注點贊,感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