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長大的農民子弟,如何接過漸漸老去父母手中的鋤頭,把農業搞下去?

都勻貓頭鷹


題主不錯,非常關心中國農業的未來。你的描述也很客觀,把現今的農民分為三代,農一代已經逐漸老去,現在的農二代、農三代正面臨新老交替。如何讓他們平穩過渡的確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

農二代

這群人的主力軍應該是60後——80後,年長的已經有60歲,年紀小的也差不多40歲了。這群人最明顯的經歷就是在年輕氣盛的時候趕上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當時的中國農業正面臨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很多承包責任制以後的種田經驗,都是農一代在合作社種田時學來的。

在承包責任制的初期,中國的改革開放程度不是那麼的高,農民很少有外出打工或者是經商的,大多都是在家裡一心一意的種田,農二代在農一代的指引下逐漸掌握了生產經驗,最終成為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中國的經濟逐漸和世界接軌,農民種田的利潤空間漸漸變小,很多農民發覺在外打工的收入比在家種田的收入高。於是很多農二代紛紛加人了外出打工的隊伍,家裡面搞生產的實際上大多都是勞動能力相對較弱老人和留守婦女。


農三代

農三代指的是90後、00後,這群人大多沒有參加過農業生產活動,或者說更本不想加入種田的隊伍,對農業生產很陌生,在他們心目中種田是既髒又累的行業,而且利潤也很微薄前途渺茫。

當然不能否定有一層90後會種田,他們都趕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最低文化也是初中生,還有一部分是高中、大學生,可以說在種田的人群中他們是文化最高的人,但是他們大多種植的是經濟作物,因為經濟作物的利潤相比較糧食作物要高,所以他們不會像老一代那樣循規蹈矩的種植糧食作物。


如何讓農業後繼有人?

可能有的人會說提高糧食價格,只要糧食價格往上漲,何愁沒有人種地呢?但是現在是市場經濟年代,一切應該由市場說了算,尤其現在是世界一體化發展趨勢,外國很多糧食的價格都比國內便宜,國內糧食的價格當然要跟著國際市場走。

我認為要讓中國農業後繼有人,必須要走的一步就是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這樣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在世界上才會有競爭力。那麼如何提高生產效益呢?只有走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的發展道路,才是我們以後農業發展的趨勢。


說白了中國以後的農業逐漸會走農場制的經營方式。需要的是一批懂管理、會經營、熟練操作機械的人。可以預見得到,以後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會大大的減少,機械化代替人工會使得生產效益增加,利潤空間增大,農民不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職業,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們國家農業後繼有人。


藍冰然


漸漸長大的第三代農民子弟,是不願意接父母手中的鋤頭的,隨著社會能發展,很多去了城裡務工,但是很多為了盡孝道,也只好選擇陪在農村父母身邊,大部分沒有學會種田,我個人覺得一部分人願意住在農村,而有一部分人不願意住在農村,而願意住在農村的,也不願意種莊稼,他們只是喜歡農村的環境,和農村的菜,最大可能就是種點菜,種點花花草草,喂點雞、鴨、鵝。

就這位題主的問題,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農三代的區別,及一些看法。

(一)什麼叫三代

1.農一代大概是指,土地改革前和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後,土地承包到戶,擁有了自己的土地的那一批農民,現在基本己老了,年輕一點的也應該有五六十了,也有很多也命歸黃土,這一輩人,日出為作,日落也不息,內心善良又純樸,而大多也沒啥文化,但對農村莊稼卻有著他們無比豐富的經驗,二十四個節氣銘記於心,什麼時候春耕播種,什麼時候是雨季,什麼時候收谷犁田,現在看來,他們都可以說是農村裡的教授。即使再怎麼勤勞,但也有一部分,每年都會有揭不開鍋的日子。

2.農二代應該屬於70後80後了,對農村的莊稼有一點小認識,隨父母交過公糧納過稅,拿過鋤頭鏟過地,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部份農二代漸漸的走進大都市裡打工,經商,對農村的事物漸漸變成了陌生,久而久之也習慣了城裡的生活。在城裡買房,安家落業,變成了半個城裡人,慢慢的回農村的時間就比較少了。還有一部分,卻留守在農村,他們勤勞樸素,但比起之前的農村生活,他們有了很大的改善,不會捱餓,不會挨凍,但時不時也會有不甘願平淡,而想去打工的想法,卻也因為盡孝道,捨不得離開父母,不願意放棄家裡的莊稼,內心就這麼相互矛盾的過了幾十年。

3.農三代應該就是八五年以後的農民了,祖輩都生活在農村,自己不願幹農村的活,而且對農業知識也不懂,隨著時代的變化,國民經濟富裕,這一代農民甚至心裡時刻想著,有那麼一天土地被徵收了,自己和父母就不用種莊稼了,有洋房住了,其實這也是屬於正常的心理,畢竟誰不想住洋房開豪車,而且還不用做很多事。

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農村也科技化機械化操作。又因為北方和南方的地域不同,而且北方土地平整寬闊,而且土地肥沃,種的莊稼收成也高很多,現在北方基本上都是機械化種田栽秧,大大的減少了勞動力的付出,而南方相對來說,山比較多梯田多,不利於機械化勞作。

所以我個人認為,要北耕南織才是農村未來發展的方向,其實作為農民,也不一定要接過父母的鋤頭,埋頭苦幹,在農村有很多事情可以幹,比如說經濟型養殖業,經濟型種植業,也是可取的勞作方式,南北產業互享,你耕我織又何曾不可呢!





重慶陳小廚


如果城裡人能看得起農村人,別老是攻擊我們農民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