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怎麼來的?為什麼取清明二字?

---劉通曉---


清明最早只是一個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自2008年起,清明節被列為我國的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後來逐漸演變成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曆書》)。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清和景明之象。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和“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裡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我國自古就有的優良傳統。

關於清明節的傳說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受迫害而逃亡曹國,在途中,到了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身體虛弱到極點,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們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深受感動。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介子推認為使命已盡,帶著老母歸隱山林,侍奉身前,已報哺育之恩。重耳之後便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晉文公。即位後,他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然而介子推根本沒有任何抱怨,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文公聽說此事後,頓時覺得虧欠了介子推,親自去尋這位忠臣。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又發現一封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在這一天,全國禁火,以懷念忠誠的介子推。

當第二年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死而復活。便賜老柳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植物貼畫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最重要的八個傳統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曆的4月5日左右,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也紛紛效仿,定此日為祭祖掃墓,歷代沿襲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風俗。

至於為什麼取清明二字,主要因為這個節日時間剛好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經過去,大地春意盎然,天朗氣清,春暖花開四野明淨,故取名清明二字當這個節日名稱……[祈禱][祈禱][祈禱][玫瑰][玫瑰][玫瑰]



3666464324551強強組h


都說清明節=寒食節,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節,只是時節挨在一起而已,當然,這兩個節日都與晉文公、介子推有密切的關係

關於晉文公

晉國的國君晉獻公有八個兒子,其中太子申生、公子重耳都很賢德,奚齊為驪姬所生,最受寵愛。

晉獻公老了以後變得越來越糊塗。這時,奚齊的母親驪姬的野心卻越來越大,她想讓自己的兒子做太子。於是她就想方設法陷害太子申生,有一次,太子申生將祭祀後的肉獻給父親,驪姬偷偷讓人在肉裡面放了毒藥,然後陷害說是太子放的。說太子要毒死晉獻公。晉獻公竟然相信了,申生被迫自殺。


重耳和他的弟弟夷吾見這情景,也怕自己被殺,分別逃到別的國家去了。夷吾先逃到了屈城,然後逃到了梁國,準備向秦國求救。


晉獻公一看他倆跑了,懷疑他倆也要害自己,就派人去追殺。重耳被追上了,追殺他的人一把扯住了他的袖子。幸虧那時候人的袖子又長又肥,那人只扯下了袖子的一角,重耳趕緊翻牆跑了。重耳在晉國很有聲望,跟隨他一起流亡的有狐偃、趙衰、先軫、介子推等一批文武精英。

重耳逃到他母親的國家翟國後住下了。因為他不但有才能,品德還非常好,所以晉國的一些大臣捨棄自己的官職一路追隨他。


後來,晉獻公死了,奚齊做了國君。有些大臣不服,就殺了奚齊和驪姬,立獻公的小兒子卓子為國君。可另外一些大臣又不服了,把卓子也給殺了。


於是晉國的大臣們又分成兩派,有的希望迎接夷吾回國,有的希望重耳能回國做國君。晉國的大臣先派人請重耳回國當國君,重耳拒絕了大臣的好意。他認為自己當年是違背父親的命令逃出晉國的,父親歸西后又自己不能按兒子的禮儀侍候喪事,所以自己沒資格繼承國君的位子。

夷吾聽說後,卻沒有這方面的想法,立即請求秦穆公幫助自己回國,秦穆公答應了。夷吾一當上國君,怕國內還有人擁護重耳,趕忙派人去殺重耳。

沒辦法,重耳和跟隨他的人只好又開始逃亡。因為逃得太急,幾乎什麼東西都沒帶,而管吃喝的隨從又帶著僅有的一點食物開小差跑了。


大夥兒又累又渴,肚子餓得咕咕叫,決定休息一下。重耳看見附近有幾個農民,想過去討點吃的。誰知,那幫人不但不給,還戲弄嘲笑了一番,故意將土疙瘩當作饅頭遞給他們。

重耳當時非常生氣,隨從狐偃卻勸他說:“老百姓送土,表示送土地給你,是一個吉祥的預兆。”


因為逃命要緊,大家忍著沒有發作,繼續向前趕路。最後實在走不動了,只好停下來。重耳更是一點力氣也沒有了,坐在地上一動也不動。

介子推割肉救主

大家找了點野菜煮了湯端給他喝,重耳皺著眉頭喝了幾口就喝不下去了。他哪兒受過這樣的苦啊!大夥兒餓著肚子拼命趕路逃命,路上還要遭受風吹雨淋和別人的欺辱嘲笑。終於有一天,重耳支持不住餓暈了。介子推看重耳這麼虛弱,知道他一定要吃點有營養的東西才行。過了一會兒,介子推竟然端來了一小碗肉湯!他趕緊喂重耳喝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悄悄躲到山洞裡,割了一塊大腿上的肉,用自己的肉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喝。當重耳知道後非常感動,承諾等自己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論功行賞,獨忘介子推

歷經種種磨難,輾轉八個諸侯國,重耳在流亡過程中受到了各個諸侯國不同的對待,齊國、宋國、楚國、秦國這些大國的國君都給了他很高的待遇。反而是衛國、鄭國、曹國這些小國家的國君羞辱無視他。在外流亡19年後,62歲的重耳終於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即晉文公。重耳當了國君後,立刻對那些跟著他受盡苦難的大臣進行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


多虧一位大臣提醒,晉文化才想起,於是馬上派人去請介子推出來接受賞賜。可是連續派了好幾波人,請了好幾次介子推都不來。

介子推認為忠於和幫助自己的國君是大臣們應該做的,沒必要得到獎賞,甚至認為因此接受獎賞是一件很恥辱的事。

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當他來到介子推家時,介子推卻離家出走,不見了。

介了推躲進綿山,寒食節的由來

有一天,有人告訴晉文公介子推揹著自己的老母親躲進了附近的綿山,晉文公就趕緊派人進綿山尋找。可是找遍了整座綿山,也沒有辦法找到介子推母子倆。


如果有人出主意,說可以用放火燒山的辦法,把山的三面點著火,留下一面不點火,這樣等火燒起來,介子推就會從沒著火的那一面跑下來。


晉文公認為是一個好辦法,於是放火燒山,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出來。等到火熄滅後,大家上山,才發現介子推和他母親被澆死了,死後還緊緊地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


晉文公後悔極了,他對著介子推母子兩又哭又拜了半天,最後下令把他們安葬在那棵大柳樹下。


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把綿山改為“介山”,並且在山上建起介子推的祠堂,把介子推死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全國的人在每年的這天禁止用任何煙火,只能吃冷的寒食。



清明節就這麼產生了

第二年,晉文公來到介山祭奠介子推,發現那棵燒焦的老柳樹,竟然又復活了,剛發牙的綠柳枝被風吹得飄來蕩去,好像介子推在和自己打招呼一樣。

晉文公感動得流下了眼淚,隨之折了一柳枝,編成柳枝環兒,鄭重地戴在自己頭上。同時,晉文公給老柳樹賜名“清明柳”,於是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介之推對國家忠心耿耿,卻堅決不要求回報,老百姓很感動,非常懷念他。每到清明節,人們會用插柳、戴柳等各種辦法來紀念他。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有:禁火、掃墓、插柳、踏青、盪鞦韆、蹴鞠。為了防止冷食傷身,所以大家要多參加一些體育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