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聊点道德经第七章:放掉欲望还会有动力做事吗(1)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第七章,老子上来就讲:天长地久。这句话很让人感慨,你看天地如此的长远,我们人可能百年就没有了。有时候你回到一个地方会发现,山没变、树没变、水没变,但是人变了,人的头发已经白了,脸上出皱纹了,好像我们人跟自然比起来,真的是太渺小了。

比如说我前些天去罗浮山,有一块石头,当地人介绍这是汉代的时候,安期生在这修炼,拿这块石头当棋盘。汉代到现在,多少时光过去了,但是石头可没变,当时的人用的石头现在还在呢,这就是天长地久,它比人的生命要久远的多了。老子又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为什么那么久远呢?它为什么一直存在呢?老子的回答是:以其不自生也。这是老子设的一个论点,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意思是因为它不为自己去谋取福利,它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边,所以它就长久,这是老子的观点。

每天聊点道德经第七章:放掉欲望还会有动力做事吗(1)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这事呢?世界诞生以后,物质大约分两种,一种是无机,一种是有机。无机的比如说一块石头,有机的比如说一个生命。有机和无机的分别是什么呢?无机的它变化不大,它没有生命,没有外力的话它自己变化不大。有机的就有生老病死,有进食的欲望,有繁衍后代的欲望,获取的欲望等等等等。因为你有了感情,有了这些欲望,这些是无机所没有的,所以你的生命是有周期的。大自然就这么奇妙,它设计了两个程式,两个模式;一个人有机,一个无机;一个有生命,一个无生命。好像这个无生命的存在的更长久一些,有生命的它要生老病死,有的动物甚至一天就死掉了,有的可能活了百年,有的几百年,但是终究是要死亡的。您见过哪个长生的?

于是老子就思考这两者的区别,老子的目的并不是探求我们怎么长生,他是想找个自然的法则,我们人类怎么生活的更好一些。那么大自然、天地是怎么运作的呢?在老子的《道德经》里边,道和天地和万物经常放到一起混同。因为在天地没诞生之前,道是无名无形的,一旦诞生了以后,它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天地和万物上。所以有的时候在老子《道德经》里边,虽然说的道生的天地,但是往往用天地和万物来代指道,这是老子《道德经》里边的一个特点。所以你不能把它观念搞得很僵硬,认为天地和万物是道的孩子,它们是道生出来的。不是这样的,是道的功能体现在万物上,体现在天地上。

天地它有什么规则呢?它是长久地存在,老子讲它不为自己去捞取,所以故能长生,所以它长生。这个是老子在揣摩天之道的时候,老子找到的一个规律,他认为天之道的特点是生养万物,让世界如此繁茂,但是它藏在背后,隐形于背后,它不说自己是主人,它也不为自己捞取。您说树长好了,它一下砍走了,都拿走了吗?没有。而且让你自己生长,它不居功,这是天之道的特点。所以老子在第二章的时候就讲了这样的话,万物做而弗始也,万物和天地是一样的。然后为而弗恃也,作为但是不恃以为功。成功而弗居也,它不居功自傲。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为它不居功自傲,结果我们大家反而离不开它。

这是天之道的特点,老子的观点是我们应该效仿天之道做事,这样符合天道,但是我们人往往在生命中却恰恰违背天之道,我们所作所为往往都为自己去考虑,但凡做事都为自己考虑。有一天我讲课的时候有人问,说罗博士,您总讲放下,无我,那么我们还进取不进取了?不要求回报,那人有动力吗?各位,这个问题是这样的。老子为什么总讲这个道理呢?实际上这里边真的有法则的,天之道果然如此,如果为了自己捞取去做事,比如说我为了获取某个职位去做事,为了当一个公司的副总,为了这事我去努力的话,这是要求回报的。另外一种是不在意回报,我就是为了大家做事,为公司繁荣去做事,我尽我所能,因为我公司做的事能造福天下,没有什么要回报的想法。

每天聊点道德经第七章:放掉欲望还会有动力做事吗(1)

那么这两种态度,哪一个努力会更持久呢?两个是不一样的,有人会说前边那个持久,为了当副总拼了命了。不见得,因为您是为了当副总去努力的,一旦努力了但公司没让你当副总,你会一拍桌子不干了,辞职我走,我上别的公司去。各位您看,他的行为就终止了,所以这种为了什么而去做的,为了获取什么而去做的努力,非常容易终止。另一种是我不为什么,我就为了努力做事,去造福大家,这种人不会被影响,因为没有什么能影响他。他把自己的目标定在不是为了获取什么,不给我也无所谓,我愿意去做。所以这种人,他的努力就持久,而且有力,会一直做下去,只要方向定了,就是为了造福大家。那么他做的事会特别圆融,大家夸我我也做,骂我我也一样做。

这就好比是上公共汽车,您坐在那,上来个老大妈,带着个小孩,您让座么?一种人是我本能的就让座,我这人就要做好事。另外一种觉得如果让座了,大家看我的目光得多么好啊,夸我是好人呐。这两种态度结果是不同的,前边那个让座,人家没说谢谢,没关系,到站了没把座还给我,也没事。另一个图回报的不行了,你没说谢谢我,边上的人没关注我没看我,怎么这么不礼貌呢,我给你让座你不谢我是什么意思啊,你起来把座还给我,我不让给你了。所以两者态度完全不同,这个要回报的别人稍微没给他回报,他就不做了,下次也不做了,这人从此以后就终止了这方面的努力。而另外一个人坦然的、无所谓的,所以你夸不夸我,谢不谢我都无所谓,下车了没把座还给我无所谓,我就按照心中的善念去做事,这样的人就坦然。

有一天听个故事,有一个法师救掉在水里的一个蝎子,大家说您别救那个蝎子,蝎子蛰您。法师说没事,然后去救,这一救果然就蛰了一下法师,大家嘲笑这个法师愚蠢,明知道蝎子蛰您,您还去救它。法师的回答特别好,他说蝎子蛰我,那是它的本性,但是我不能因为它的本性改变我的本性,我救它就是我的本性。所以您看,人家不为什么,就为了心中的善念去做事,这种人就持久。所以老子讲的天之道就是这样的状态,它不为了什么回报而做事,就是生养万物,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很低,隐藏于背后。老子说这种品性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遵守的,哪一个普通老百姓明白这个道理了,那您的境界就一下提升上来了。

这就是老子今天讲的: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这段话的含义。今天就聊到这,明天接着聊下面的领导者法则,老子马上从天之道转到人之道,告诉你怎么做一个好的领导者。谢谢大家,再见!

每天聊点道德经第七章:放掉欲望还会有动力做事吗(1)

以上内容来自罗大伦老师的音频《每天聊点道德经》。本人无意窃取罗老师的成果,只为方便想修行道的朋友们,遂将音频逐字逐句誊抄下来再进行发布。希望与大家一齐学习,一齐进步,在传播大道的路上做一颗螺丝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