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下街道小辛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地瓜地裡話“振興”

  地瓜,又叫“紅薯”,宋朝蘇軾有詩云“半園荒草沒佳蔬,煮得佔禾半是薯”。在過去,農村普遍種植紅薯,是果腹主食之一,而今,紅薯更成了席上餐,廣受歡迎,也成為了濟南市萊蕪區方下街道小辛莊村探索特色產業鄉村振興的“藏寶薯”。

方下街道小辛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地瓜地裡話“振興”

  金秋十月,正值豐收季節,小辛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內,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張少剛正帶領村民們忙著收穫地瓜,剛出土的地瓜圓潤紅亮,一串串躺在地上,煞是喜人,“你看這地瓜,個大飽滿,今年是大豐收啊!”張少剛提溜起一大串地瓜,樂呵呵地說:“今年雨水充沛,合作社在蘋果地裡套種的地瓜長勢非常好。”

方下街道小辛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地瓜地裡話“振興”

  據張少剛介紹,以前村民們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一年每畝地除去種子、農肥等成本也就1000元左右的收入,還不算人工成本,村民不富裕,村集體經濟更是一窮二白。

方下街道小辛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地瓜地裡話“振興”

  2019年,為了讓村民們增收致富,小辛莊村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推動村集體經濟增收發展,在方下街道黨工委的支持下,申請了壯大集體經濟中央扶持資金50萬元,流轉土地30畝,村黨支部書記帶頭幹,註冊成立小辛莊種植經濟合作社,建設了2個高標準現代農業大棚,引進2600多棵蘋果樹苗,探索種植產業致富的路子。

  由於蘋果樹苗尚小,為了確保土地充分利用,張少剛在蘋果樹間的空地上做起了文章,他帶領村“兩委”班子,多次外出考察學習,最終決定引入“煙薯25”紅薯苗栽到蘋果地空隙裡。

  看著一年的勞動成果終於獲得豐收,張少剛言語間滿是興奮,“我估摸著平均一棵能產2斤多,最大的一棵能有一二十斤重,確實沒想到這玩意這麼高產。”一邊說著,張少剛提溜起一棵地瓜稱了稱,顯示18斤4兩重,“地瓜刨出來後有超市來收購,一斤2塊來錢,周邊村民聽說了也都來購買,一點不愁賣。”張少剛自豪地說道。

方下街道小辛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地瓜地裡話“振興”

  在合作社裡幫忙的村民時憲紅正在地裡刨地瓜,她說:“你看這一串串的地瓜,產量確實高,顏色也好看,特別甜,比之前的地瓜好吃,做大米飯更好吃,我在這刨了一上午,確實是羨慕。”“今年蘋果樹套種‘煙薯25’紅薯的實驗效果不錯,明年就在村裡推廣該品種,讓村民們也全部加入進來。”張少剛說,下一步,蘋果種植的實驗成功後也將在村裡全面推廣,讓村民們通過種植產業共同致富。

  據瞭解,蘋果樹套種地瓜的法子只能用三年,等蘋果樹成樹,就不適合在間隙套種了,那時,蘋果樹就成了主力軍,“等2600多棵蘋果樹進入豐產期,一年可以收入6萬多元。”張少剛介紹道,除了蘋果樹,合作社還建起了兩個現代化溫室大棚,村集體一年租賃收入就有2.9萬元。(來源:大眾網·海報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