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的路边黄治乳痈经验介绍

路边黄治疗奶花疮(乳痈)的经验介绍

作者/李今庸


药物名称:路边黄。


产地及生长环境:路边黄,湖北省各地均有出产。多生长于村边、路旁潮湿的林荫处。


药物外形:路边黄为一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条状,主根粗壮,细根较多,上有一些须根。表皮为黑褐色,里面为白色。味苦涩。每年冬季开始从宿根生出一至数个向上生长的白色幼芽,犹如古代传说中的“龙牙”样形,故其又有“龙牙草”之称。其芽至第二年春季出土为茎。茎高2~3尺,圆形,有浅纵沟,色青绿,或下部色红、上部色青绿。全株均有较密的青黄色细毛。叶互生,羽状复叶。小叶对生或稍对生,大小间隔生长,卵圆形,边缘有粗锯齿。叶面较叶背色为深。秋初顶端开黄色小花,花五瓣,许多小花集成一个总状花序。花后结实,内胞许多如“北鹤虱”(即天名精种子)样的黄色小种子。


药用部分:全草,以根部为优。


制剂和用法:采新鲜路边黄草洗去泥土,捣烂,捏成小指头大一团,塞于患乳对侧鼻孔中,或同时夹于患乳对侧腋窝内包扎固定。


主治:奶花疮(乳痈)。


药方来源:路边黄塞鼻治疗奶花疮(乳痈),早在数十年前四川省巫溪县地区的民间即在流传使用。湖北省竹溪综合农场草医李伯仁同志(四川省巫溪人)运用此方治疗奶花疮(乳痈)已有三十多年历史,治愈病例颇多。后来李献出此方。此方经过医务人员的试验和推广,在近两个多月内治疗了不少奶花疮(乳痈)患者,收到了很大成效。我们曾在中峰、水坪两区及城关共访问和亲自观察了八例用此方治疗的奶花疮(乳痈)患者,除一例因用法不当导致疼痛加剧,一例因兼病感冒收效较差外,其余六例均在使用此方后1~ 2天内痊愈。

典型病型:



(1)患者周以萍,女,28岁,某卫生所医生。于五月上旬的一天早上,给孩子喂奶时觉左侧乳房稍有疼痛,未加注意,中午时即疼痛加剧,发现乳房内有肿块,如鸡蛋大。并发热恶寒,到下午六时采用上方塞鼻治疗,一小时后疼痛消失,肿块缩小为核桃大,至晚上九时肿块全部消散,疾病痊愈,至今未见复发。


(2)患者马世莲,女,23岁,在某粮管所工作。于5月24日左侧乳房内上方生一肿块,如小鸡蛋大,疼痛,经每日服用西药长效磺胺治疗后,疼痛停止,但肿块不减,至28日采用上方塞鼻和夹腋窝一晚,肿块即变软,29 日晚又用同法治疗后,至30日肿块全部消失,疾病痊愈。


附记:竹山、竹溪两县民间普遍流传使用路边黄全草一把煎水内服,治疗痢疾,均称效果良好;房县民间流传用路边黄捣烂敷于手臂内侧腕关节后内关穴处治疗疟疾,亦称有很好的疗效。


民间流传的路边黄治乳痈经验介绍


I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李今庸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