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的路邊黃治乳癰經驗介紹

路邊黃治療奶花瘡(乳癰)的經驗介紹

作者/李今庸


藥物名稱:路邊黃。


產地及生長環境:路邊黃,湖北省各地均有出產。多生長於村邊、路旁潮溼的林蔭處。


藥物外形:路邊黃為一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根條狀,主根粗壯,細根較多,上有一些鬚根。表皮為黑褐色,裡面為白色。味苦澀。每年冬季開始從宿根生出一至數個向上生長的白色幼芽,猶如古代傳說中的“龍牙”樣形,故其又有“龍牙草”之稱。其芽至第二年春季出土為莖。莖高2~3尺,圓形,有淺縱溝,色青綠,或下部色紅、上部色青綠。全株均有較密的青黃色細毛。葉互生,羽狀複葉。小葉對生或稍對生,大小間隔生長,卵圓形,邊緣有粗鋸齒。葉面較葉背色為深。秋初頂端開黃色小花,花五瓣,許多小花集成一個總狀花序。花後結實,內胞許多如“北鶴蝨”(即天名精種子)樣的黃色小種子。


藥用部分:全草,以根部為優。


製劑和用法:採新鮮路邊黃草洗去泥土,搗爛,捏成小指頭大一團,塞於患乳對側鼻孔中,或同時夾於患乳對側腋窩內包紮固定。


主治:奶花瘡(乳癰)。


藥方來源:路邊黃塞鼻治療奶花瘡(乳癰),早在數十年前四川省巫溪縣地區的民間即在流傳使用。湖北省竹溪綜合農場草醫李伯仁同志(四川省巫溪人)運用此方治療奶花瘡(乳癰)已有三十多年曆史,治癒病例頗多。後來李獻出此方。此方經過醫務人員的試驗和推廣,在近兩個多月內治療了不少奶花瘡(乳癰)患者,收到了很大成效。我們曾在中峰、水坪兩區及城關共訪問和親自觀察了八例用此方治療的奶花瘡(乳癰)患者,除一例因用法不當導致疼痛加劇,一例因兼病感冒收效較差外,其餘六例均在使用此方後1~ 2天內痊癒。

典型病型:



(1)患者周以萍,女,28歲,某衛生所醫生。於五月上旬的一天早上,給孩子餵奶時覺左側乳房稍有疼痛,未加註意,中午時即疼痛加劇,發現乳房內有腫塊,如雞蛋大。併發熱惡寒,到下午六時採用上方塞鼻治療,一小時後疼痛消失,腫塊縮小為核桃大,至晚上九時腫塊全部消散,疾病痊癒,至今未見覆發。


(2)患者馬世蓮,女,23歲,在某糧管所工作。於5月24日左側乳房內上方生一腫塊,如小雞蛋大,疼痛,經每日服用西藥長效磺胺治療後,疼痛停止,但腫塊不減,至28日採用上方塞鼻和夾腋窩一晚,腫塊即變軟,29 日晚又用同法治療後,至30日腫塊全部消失,疾病痊癒。


附記:竹山、竹溪兩縣民間普遍流傳使用路邊黃全草一把煎水內服,治療痢疾,均稱效果良好;房縣民間流傳用路邊黃搗爛敷於手臂內側腕關節後內關穴處治療瘧疾,亦稱有很好的療效。


民間流傳的路邊黃治乳癰經驗介紹


I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作者/李今庸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