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云山里攻坚战——小记红安县科技经信局驻杏花乡五云山村工作队

中国发展网讯 15日,笔者在红安县杏花乡五云山村了解到,该村今年参与中药材种植项目的有50户,新增参与青茶种植项目有27户,这是该县科技经信局驻五云山村工作队开展“进农村”以来带来的变化。

4月份以来,红安县科技经信局驻杏花乡五云山村工作队坚持以“进农村”攻坚行动为主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在毫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把脱贫攻坚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

反复核查,摸清实情

工作队同村两委一道,通过召开座谈会、场子会、走访农户等形式,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同贫困户促膝谈心,询问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要求,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人口状况、经济状况、家人身体状况、居住条件、增收计划等;详细了解各组各自然湾农田、水利、林地、道路基础设施情况;详细了解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重点对全村贫困户进行了分类管理,逐步理清了帮扶思路。全村现有贫困户103户、240人,其中:一般贫困户20户、53人,低保户32户、66人,五保供养户23户、26人,相对贫困户28户、95人。根据“一户一策”的要求,建立脱贫台账,认真查找漏洞缺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薄弱环节,扎实开展问题清零专项行动,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因户制宜,制订计划

现在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队克服了松劲懈怠、精力转移的倾向,加大回头看、回头帮的力度,继续完善贫困户档案信息资料,因户制宜,帮助制订脱贫攻坚年度计划,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在产业建设方面,重点抓好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自主创业、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贫困户就业岗位,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建立健全从“输血”到“造血”的扶贫产业体系,夯实贫困户脱贫致富基础。

今年,有19人参与公益性岗位就业,其中:新增保洁员8人、护林员1人;自主创业发展生产有45户,其中养猪、养羊1户、养蜜蜂1户、承包大米、饲料加工1户、养鱼3户、承包土地种植水稻、花生、油菜11户、县城打工28户;户平年增收达到万元。同时,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三年村级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8万元、10万元。

精准施策,助力攻坚

落实扶贫政策兜底。在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力度的同时,加大落实扶贫政策力度,实现医疗救助、教育扶贫、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全覆盖。目前,全体贫困户均已享受免费体检、新农合资助政策;享受教育扶贫中雨露计划有15户、16人,校车、生活补助有19户、24人;享受养老金有70户、89人;享受低保金有36户;享受残疾人补助有19户、20人;享受计划生育奖励补助有5户、6人。

开展科技扶贫推动。充分发挥科技经信部门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以致富产业为载体,以贫困户脱贫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围绕特色种养,如红苕种植、青茶种植、蔬菜种植、药材种植、水产养殖、山羊养殖等,鼓励扶持自主创业,以适用技术、产业化技能、劳务输出和就业创业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能;联合大黄蜂网络公司,实施“互联网+科技扶贫”行动,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科技培训、特色农产品推介与销售、助力消费扶贫;通过实施绿色健康养殖项目,推动生猪,山羊、水产养殖快速发展,培植了一批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带头人。

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工作队牵头,制订了该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并多方筹措资金,完善道路、地下管网、通讯网络、河道清淤、冲水式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目前,该村已投资1000多万元,硬化了两公里便民小道2条、安装路灯50盏,升级改造了十里铺至六斗丘通组公路,完成十里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从尾斗湖引进自来水,解决了全村的安全饮水问题。七组陈海湾回乡创业老板陈业西,从去年开始流转土地200亩,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已投资600多万元,完成入口村标、三线入地、污水管网建设,做到雨污分离,对水资源进行了再利用。完成了亭台楼阁、健身广场、文化长廊、观光栈道工程建设。完善了村庄风景道路、旅游公厕、生态净化池,栽种风景树3000多棵,建花带1公里,精心打造五云山村陈海湾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该项目的示范带动,杏花乡五云山村正在朝“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迈进。(廖亮 毛红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