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三巨头之券商(三)


金融三巨头之券商(三)

这一讲,我们来到券商当中的第三节。这一课我会帯你回顾,以美国为主的投行券商发展历史,和我国券商的发展历程。


从卖方到买方

美国证券市场萌芽于18世纪未,1811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初期以国债、地方政府债和企业债券的交易为主,19世纪的后几十年股票市场开始迅速发展

起来。大银行家老J.P摩根所控制的摩根财团,连通洛克菲勒、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构成美国当时的金融寡头,它们的业务既包括了吸储、放货,也包括证券承销业务,甚至20世纪初还做起了自营业务,也就现在看来的银行+券商。


1929大萧条后,这种混业机制使得很多储户的钱随着股市崩盘而灰飞烟灭,于是1933年罗斯福政府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银行与证券业务之间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传统金融寡头就面临了分业抉择,例如摩根财团把业务分拆,J.P.摩根从事商业银务,摩根斯坦利则做投行业务。

在大萧条余威犹在的20年之间,投行不复往日风光,二战爆发的国债国库券发行使他们获得喘息机会,此外它们也开始搞业务下沉,做起了零售经纪业务,美林证券就在这时崛起。不过直到70年代,证券承销(尤其是IPO)仍是投行的主营业务,然后伴随着各种创新金融商品的出现,也使得做市业务( marketmaking)从承销业务派生出来。


截至此时,投行主要是“卖方”角色,即帮助企业出售金融资产来募集资金。以零售经纪业务起家的美林公司在71年成为华尔街第1家上市的投行后,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也逐渐打破行业惯例,成为公众公司。投行的资本金因此普遍大幅提高,催生了自营账户资产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财富积累,客户也越来越多地对投行提出了资产管理的业务要求

于是这些“买方”业务渐漸演变成了投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知道了,美国投行传统就起于卖方承销业务,再往经纪、自营、资管等买方业务发展。客户导向型的投资银行开始向交易导向型的金融服务商转变。

美国投行重资产化

1975年以前,经纪业务占行业营收接近40%,其特点是轻资产运营,利润率和周转率较高,占用资本少,但受市场行情影响ROA波动较大。1970-1975年投行杠杆率平均仅7.6倍,但在高ROA的推动下ROE中枢仍高达30%。

1975年开启佣金自由化后,经纪业务竞争加剧,佣金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显著下降,1980年规定利率上限的Q条款被取消,利率彻底市场化,从80年代末开始,经纪业务佣金占行业收入比重已不足两成,投行的ROA也不可避免的进入下行通道,投行积极探索业务多元化之路:

一方面,通过机构业务、资本中介业务等重资产业务扩大营收

另一方面,凭借着重资产业务稳定的ROA,适当增加杠杆对冲ROA的下滑,行业杠杆率由1975年7.8倍增至1989年18.7倍。90年代中期起,承销+经纪业务的收入比重也已经不足1/4,相对的,以各种有价证券交易为主的自营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上升到50%以上。

也就在此时,以大型投行为核心的影子银行体系初步形成,如果说商业银行是实体经济的资金中介,那么大型投行就是金融市场的资本中介和风险中介。投行在资产端为杠杆投资机构提供融资,在负债端向管理机构融资,创造出大量信用。资本中介业务增长的同时,投行依托资本实力开展机构交易业务,组织场外市场流动性,为机构提供交易服务。

重资产业务的特征是周转率低,利润率稳定,行业整体ROA中枢进一步由0.8%降至0.6%,但波动率也相应降低,重资产模式下,投行加速提增杠杆,一路到2008年的高点37倍,对冲ROA下滑,在杠杆率加速提下、1990-2008年ROF中枢维持在149%水平。


次货危机-美国五大投行去其三

60年代后期,美国中产阶级快速增长,他们对于自有房产的需求带动了房产的抵押贷款,催生了资产证券化( Securitization)。

80年代,大而无当的集团公司在管理层主导之下步向私有化,管理层收购(MBO)浪潮开启,投资银行开始主宰华尔街金融业,直接金融蓬勃发展,同时商业银行却饱受着“金融脱媒”的煎熬,资产负债表迅速萎缩。

这时欧洲金融自由化已经催生了巴克菜,德意志银行,瑞银集团等大批全能银行。感受到竞争威胁的美国也开始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突破分业限制,1999年,克林顿政府主导通过《现代金融服务法》,长达半个世纪的分业经营正式结束。

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为了尽快走出经济衰退,小布什政府进行了强势经济干预:调整税收制度,联储大幅降息,出台系列政策鼓励提高美国家庭住房拥有率。抵押贷款证券化从此大行其道,不断攀升的回报率激发了逐利冲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问世。

成立于1923年的华尔街投行贝尔斯登,在次货抵押贷款的承销和次贷相关行生品的对冲交易中格外激进,在住房抵押贷款的复杂信用衍生产品上,基金经理人频繁地使用几十倍的超高杠杄率以获得更高收益。

泡沫终于破灭了。2006年的夏天房产价格突然回落,连环债务违约,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开始,包括摩根大通,高盛,美国银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联手出资32亿美金试图挽救贝尔斯登,然而到2008年3月的时候,贝尔斯登的流动性问题已经病入膏肓。为了避免系统性风险,美联储和摩根大通银行开始联合出手救助。仅仅两天后,已经丧失了谈判筹码的贝尔斯登被迫接受摩根大通2美元一股的报价:一个多月前,这个价格是93美元。


85岁的华尔街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就此消失。

过高的杠杆率和庞大的次贷业务也拖垮了另一家大型的投资银行,有着150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由于公众开始厌倦和质疑政府对华尔街的救助,雷曼无法从联储那里取得更大的帮助,2008年9月7日,雷曼兄弟正式宣布破产保护。全美第四大的独立投资银为了历史名词。


2008年的夏天,作为华尔街第一家公开上市的投资行,以零售业务著称的美林证券累计资产减值已达到520亿美元。鉴于贝尔斯登和雷曼的教训,美林证券速战速決,6个小时之内和美国银行达成紧急收购协议,后者同意以500亿美金的价格收购美林。

仅存的两家大型独立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在危急之下,选择了招安,向美联储递交了申请,要求改组为银行控股公司,以获取吸收存款的权利,和稳定的资本金来源,但同时它们要开始接受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及各级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符合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及详细的披露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2008年9月21日,美联储正式批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的改组。从1933以来,投资银行一直独立于美联储和其他银行监管机构之外,从这天开始,为期75年的独立投行史划上了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