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紅軍三次反圍剿,徐向前多次遇險,一次子彈打中後背

土地革命時期,紅軍創立了鄂豫邊、豫東南、皖西根據地,這三塊根據地在鄂豫皖三省邊界以大別山為中心,被稱為鄂豫皖根據地。

鄂豫皖根據地建立後,從1930年11月至1932年6月,紅軍粉碎了敵人三次“圍剿”,取得了驕人的戰績,第三次“反圍剿”取得勝利後,鄂豫皖根據地進入鼎盛時期,控制了東到安徽的舒城,西至平漢鐵路,南抵鄂東的黃梅、廣濟,北臨淮河的廣大地區,紅四方面軍的主力部隊也發展到了4.5萬餘人(不含地方部隊),根據地人口350萬。

1931年11月7日,鄂豫皖根據地的紅軍改編為紅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至此,徐向前和陳昌浩、張國燾成為鄂豫皖根據地的“三駕馬車”,之後在川陝根據地也是張、陳、徐三人。徐向前負責軍事,紅四方面軍在他的指揮下打了不少經典的戰役。

鄂豫皖紅軍三次反圍剿,徐向前多次遇險,一次子彈打中後背

紅四方面軍的戰鬥作風很硬,有一個規定就是在戰場上指揮官要下沉的下一級,軍長就要去師一級直接指揮戰鬥,同樣的師長去團一級、團長去營一級、營長去連一級等等,所以高級指揮員身先士卒是普遍現象。

川陝根據地“反六路圍攻”之戰中,紅30軍紅88師師長汪烈山親自在前線指揮不幸中彈犧牲;萬源保衛戰,紅9軍副軍長兼25師師長許世友和師政委陳海松就是在大面山陣地一線直接指揮戰鬥,許世友親自手持鋼刀和川軍肉搏;包座之戰,紅4軍紅10師師長汪友鈞將機槍架在警衛員肩膀上,帶頭衝鋒不幸中彈犧牲;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可以看出紅四方面軍作戰風格完全符合徐向前說的那五個字,即“狠、硬、快、猛、活”。

鄂豫皖紅軍三次反圍剿,徐向前多次遇險,一次子彈打中後背

作為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徐向前也是直接到第一線去指揮戰鬥的,像在黃安戰役中,敵人救援黃安的援軍猛攻紅11師的陣地,徐向前將方面軍總部就設在紅11師陣地的幾公里處,戰況最緊急時候徐向前帶上手槍營直接去前沿陣地對敵人進行反擊,這樣的例子很多,

所謂槍炮無眼,據徐向前回憶,僅在鄂豫皖根據地的三次“反圍剿”中,他就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有一次戰鬥間隙,徐向前和總部的其他高級指揮員在指揮所吃飯,一發炮彈落在房頂炸的碎片四濺,指揮所的徐向前等人一看沒有人員傷亡,都繼續吃飯;還有一次徐向前在前沿陣地觀察敵情,一發炮彈打來落在了距離他幾米的地方,當時要是稍微落的近一點或者說徐向前再靠前一點,那麼就真的就難以倖免了,畢竟這是炮彈可不是普通的子彈。

在第三次”反圍剿“中的商潢戰役中,在紅軍攻打仁和集這個地方的時候,一發子彈直接打中了徐向前的後背,結果幸運的是子彈彈頭嵌入了衣服中,原來是子彈射來的時候被一層麥草給阻擋了一下,再加上他穿的是棉衣所以彈頭沒有打入後背,要是那天徐向前穿的單薄一些,要是沒有那層麥草,那麼彈頭就會直接打入後背,這次可以說真的是與死神擦肩而過。

鄂豫皖紅軍三次反圍剿,徐向前多次遇險,一次子彈打中後背

有一次徐向前去前線視察敵情,一顆流彈擦著他的身子飛過去,徐向前身後的警衛員中彈犧牲了。儘管隨時都會有危險,但是作為高級指揮員的徐向前還是一直堅持在第一線指揮,他在回憶中說:”作為一個軍事指揮員,沉著堅定、從容不迫,很重要。遇到危險,你自己首先慌張起來,怕的要命,部隊不亂套才怪呢“。

正是因為紅四方面軍這種極為過硬的作風,才會在後來的漫川關突圍殺出一條血路,之後在川北立足,建立了人口500多萬的川陝根據地,為紅一方面軍北上提供了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