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敗筆!無視科舉“封彌譽錄”制度,試卷出現歐陽修名字

電視劇《清平樂》電視劇劇情跌宕起伏,細節環環相扣,高度還原的服化道設計,演員也是表演精湛,演技到位,可以說得上是良心國劇!歷史大咖紛紛登場,精彩紛呈!可是在第四集科舉考試這一屆出現了一個不小的失誤,就是省試考試之中的一個細節出現了錯誤。考試後太后多次提及晏殊選取“歐陽修”為第一,考試之後評卷居然出現“宋仁宗”翻開試卷摺疊部分看到了歐陽修的名字!在殿試評選狀元之時,直接出現了宋仁宗與大臣提名道姓商討狀元人員!這與宋朝科舉考試中實行的“封彌譽錄”制度存在巨大差異!


《清平樂》敗筆!無視科舉“封彌譽錄”制度,試卷出現歐陽修名字

無封彌譽錄之痕跡


唐朝的封彌制度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在唐朝時期逐漸發展完善,考試科目逐漸增多,考試人數也急劇增多,競爭壓力也逐漸變大。於是官宦子弟開始打起歪主意,通過走後門的方式來金榜題名。唐朝前期的科舉考試,考生在考卷之上寫有自己的名字、籍貫等信息,主考官評卷能夠直接看到考生信息。這樣就給官宦子弟留下了可乘之機,通過提前拜會主考官等不正當方式考取功名。而主考官看見自己相熟之人,也難免動惻隱之心,把名次向上提一提!隨著這種現象的加劇,唐朝開始在吏部的銓選考試和制科考試中施行封彌制度,把考生的信息遮蓋,讓考官不能看到考生信息!到了後來這種防作弊方式被用在科舉考試(進士科考試)當中。由於唐朝後期政治黑暗,腐敗嚴重,唐朝的封彌制度並不完善,執行也不嚴格。


《清平樂》敗筆!無視科舉“封彌譽錄”制度,試卷出現歐陽修名字

晏殊


宋朝的封彌制度

科舉制度到了宋朝真正的達到了巔峰,宋朝的文人治國策略,讓宋朝的文人隊伍空前擴大。到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參加禮部考試的考生多達17000餘人。考試競爭壓力和現在高考上985相比也是隻高不低。於是科舉考試出現了大面積的徇私舞弊。自認為有真才實學的考生不服考試結果,便擊登聞鼓投訴科舉評閱試卷不公。考生們敲的不是普通登聞鼓,而是直達御前的登聞鼓。這件事就引起了宋太宗的重視,此時身為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監丞(掌管校規)的陳靖上書提出科舉考試採用封彌制度。將考生信息遮蓋,按試卷優劣來分等級,確定名次之後再看考生信息。後來封彌制度推廣到科舉考試的各個流程。


《清平樂》敗筆!無視科舉“封彌譽錄”制度,試卷出現歐陽修名字

封彌


書法與筆跡作弊

俗話說的好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封彌制度施行的初期很好的杜絕了科舉舞弊現象。北宋真宗曾經對大臣王旦等說:“今歲舉人頗以糊名考校為懼,然有藝者皆喜於盡公。”但是很快出現了辨認考生筆跡、留暗號等新型作弊方式。這讓宋真宗非常生氣,感覺自己被打了臉。於是新的防作弊方式出現了:譽寫制度。

譽錄製度

北宋的景德二年(1005年),宋遼兩國大戰以澶淵之盟的簽訂而告終。作為主要戰場的河北地區民生衰敗,人心混亂。宋真宗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籠絡讀書人,特地為河北考生舉行專門的省試。為了防止出現作弊現象,在這次考試中,第一次使用了謄錄制度。


《清平樂》敗筆!無視科舉“封彌譽錄”制度,試卷出現歐陽修名字

譽錄


謄錄制度就是在封彌制度的基礎之上,將考生的試卷再次抄寫,並編號。抄寫人員都是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員,抄寫所用字體、字號都有明確規定。主考官看到的試卷就是經過譽寫的試卷,這些試卷除了一個編號之外其餘部分完全相同。主考官不知道編號所代表的人,也無法從筆跡上辨別寫作之人。這樣就避免了徇私舞弊現象。這種譽錄製度在宋真宗之後全國範圍內推廣,成為了科考的一項重要制度。在譽錄製度推廣之後,宋真宗曾經再次詢問大臣,是否知道及第者人名,大臣們都說不知道。


《清平樂》敗筆!無視科舉“封彌譽錄”制度,試卷出現歐陽修名字

宋仁宗


蘇軾、蘇轍在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參加了制科考試。考試交卷之後,根據封彌制度、譽錄製度,對蘇軾蘇轍文章進行了封彌、譽錄,代號為“臣”,蘇轍代號為“氈”。在第一次主考官評比環節中,各位考官司馬光、範鎮、蔡襄、胡宿等人對於蘇轍文章看法不同,有人認為三等,有人認為應當廢黜。最後宋仁宗出面才保留了蘇轍的“四等”成績。可是他們在討論成績之時,所說皆為“氈”,無人言蘇轍之名!甚至在最後的覆考官彙報成績環節之中,覆考官王安石上《論制策等第狀》在其中所寫為:“內‘臣’、‘氈’兩號所對策,辭理俱高,絕出倫輩……以‘臣’為第三等,‘氈’為第四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最後評定成績,彙報成績的環節無論主考官還是皇帝都不知道代號所代表的的具體人員。


《清平樂》敗筆!無視科舉“封彌譽錄”制度,試卷出現歐陽修名字

太后直言選


電視劇《清平樂》的敗筆

在電視劇《清平樂》中在很多的細節上都做到了極致,因此也以苛刻的眼光來看一下,第四集科舉考試中所出現的失誤。首先在省試當中,主考官晏殊與宋仁宗當面商量第一名人選。商定之後直接翻開試卷,看到了“歐陽修,景德四年生人,江南西路吉州廬陵人”。在歷史上封彌、譽錄都是在宋真宗年間已經推廣。此處考卷一無封彌、二無譽錄,實為敗筆!在氣候太后直接說:“省試第一名,他選了歐陽修”這透露出一個細節,就是在晏殊決定省試第一名的時候,已經知道這篇文章是歐陽修所作!這一點與歷史也不符!因為主考官選出的應該是這個人的代號。另一個角度看,太后為宋真宗妃子,太后斷然不會換衣封彌譽錄製度的合理性。這裡卻公然表露出對選拔人員公平性的懷疑。可見此處情節應當是出現了失誤,出現的敗筆。


按照現在的故事情節發展,被譽為史上第一科舉第一榜的“嘉祐二年”科考也必然在播出之列。屆時唐宋八大家的蘇軾、蘇轍、曾鞏;程朱理學的二程;再加上曾布、呂惠卿、章惇、張載等人齊聚,必然將故事情節推向一個高潮!這一敗筆恐再次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