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知道护士们经历了什么,我们的感动将没有意义

如果不知道护士们经历了什么,我们的感动将没有意义


4月6日晚,山东援鄂医疗队员、齐鲁医院主管护师张静静不幸去世,这位曾经念着要留回长发的姑娘,倒在了回家之前。


在这场全人类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医护人员冲在前线从病毒手中夺回生命的身影,印在了后方每个人心上。医护人员惨烈的感染、病亡率令我们格外心痛。


当所有人都在歌颂这些英雄时,如果不知道她们经历了什么,不了解她们工作中的困扰和苦恼,不能在日常接触中多一些善意和尊重,那么我们的感动将毫无意义。


这次疫情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极端考验下医护人员的真实处境。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一线医护越过“代言者”直接现身说法,比如在丁香园微博下面晒出微薄补助的“寒心人”。


你也可以从她们所写的书中感受她们的悲伤和喜乐,只有更加丰富的细节才能让“白衣天使”不再是一个标签。虽然国内缺乏职业视角写作,但我们可以从国外作者那里感受到她们共通的处境。


去年,一本《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记》让很多人窥见了医生群体苦涩心酸的工作日常。今年,一本《护士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将感动化为理解的欲望,进入她们的世界。


如果不知道护士们经历了什么,我们的感动将没有意义

作者: [英] 克里斯蒂·沃森
出版社: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译者: 王扬
出版年: 2020-4


这本书背后,是一个人到中年经常跑医院,特别反感“小护士”这个称呼的编辑,与这本书的相遇仿佛是命中注定。


如果不知道护士们经历了什么,我们的感动将没有意义


01


《护士的故事》的出版源于两个巧合。

2014年,仲召明31岁。就在他女儿出生的第二天,父亲从老家打来电话,告诉他自己得了食道癌。

往后的四年,他开始了频繁去医院的日子。父亲做手术、住院、出院,女儿一次次发烧感冒,母亲的腰椎间盘突出,连自己也在2016年得了肛周脓肿,住院两周。2018年之前,他一共往医院跑了30几次。

那时,仲召明翻译过《在路上》《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和另外几本书,同时他也是一位编辑。疾病打乱了工作与生活,以至他现在很难回忆起那几年发生的事。

印象深刻的几件事之一,是在医院的候诊室他听见病人聊天,内容常常是对医护人员的指责。

在他和家人就诊的医院里,仲召明看到每位医生一天要接诊上百位病人,护士有时连续加班24小时。他想象如果自己是医护人员,一天和五个以上的陌生人说话就会耗尽所有力气和耐心。


他特别反对“小护士”这个称呼。“我生病做手术用的是挂线疗法,只能靠身体自己愈合,每天上药,疼起来非常痛苦。换药的时候,我痛到颤抖着吸气,护士说‘没事没事啊,一会儿就好’。后来我看到她准备下班,比穿护士服、戴口罩时矮小了一圈,年纪也比我小多了,就是个孩子。可就是这个孩子,在换药时让我得到了片刻的安慰。”

“护士是了不起的,没有护士,我们中的一些人可能苦不堪言,生无可恋,或者已经去世了。”


而护士们的现实处境却是,工作强度、频繁发生的医患纠纷、不匹配的薪资水平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护理行业。


如果不知道护士们经历了什么,我们的感动将没有意义


02


在英国发布的调查中显示,每年发生在护士身上的暴力事件高达7万起;医护人员吸毒、酗酒的概率要远高于其他行业,在这背后,是长期的加班和难以纾解的精神压力。


如果不知道护士们经历了什么,我们的感动将没有意义


在《护士的故事》一书中,英国护士沃森提到自己窘迫的生活:“我的工作时间长得有些荒唐。我虽然没有像其他护士那样申请发薪日贷款或去食品行,但也快了。我发现女儿会用透明胶带粘补她的鞋子,她看见我的时候会立刻把鞋子藏到背后......她才十岁。”


作为高危工作从业者,护士在传染病发生时率先暴露于险境。截至目前,新冠肺炎已导致意大利超1万名医护人员感染、两名护士自杀,其中一名因感染肺炎,担心自己传播病毒而跳河,年仅34岁。在我国,连续加班二十几天的护士们,出于一些原因下班后有家难回。


如果不知道护士们经历了什么,我们的感动将没有意义

当所有人都在歌颂护士时,我们常常忘记感动并没有实际意义。如果不了解护理职业为我们付出了什么,就不能真正改观她们的处境。


03


在2018年春天,女儿慢慢长大后生病变少了,父亲预后良好,仲召明自己也没怎么再生病了。他偶然在网站上看到《护士的故事》的英文原版。这是英国一位从业20年的护士克里斯蒂·沃森的作品,她用细腻的笔触书写了护士工作的细节,包括与病人的相处故事和情感。

书只读了不到一半,仲召明便决定要引进出版,开始四处寻找权利人。刚刚结束治疗的他没有经过太多思考,只觉得“这本书跟我有关系啊,应该让更多人读到。”

在他到处寻找权利人未果、正打算放弃时,有一家版代忽然发来书讯,又是一个难以相信的巧合。

幸运的是,公司对这个选题十分支持,经过两轮竞价后,用较高的价格买下了这本书的版权。

仲召明觉得,护士这个职业和编辑有点相似,为他人服务,却也容易被别人瞧不起,大家会认为编辑只是看看错别字,护士就是打打针。许多人忘记护士并不是治病机器,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人。


04


护士易被看做一项“低级”职业,是因为工作的难度与专业性受到质疑。人们忽视护理工作的繁杂与琐碎,而这些对细节的照料通常事关性命。


《护士的故事》里写到,当医院里的病人冷了、发烧了、晕倒了、生褥疮了,往往不是疾病的原因,而是护士的责任。


书中写到一个老奶奶,因为丈夫去世、与孩子失去联系,好几天没能吃饭,冷得浑身发抖。在这时候,她需要的并非专业的药物与治疗,而是一个电暖气,一杯热奶茶,一个三明治。获取这些拯救的前提,仅仅是有人可以发现她的需要。护理本身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工作,一种营造环境的技艺。

沃森提到自己的父亲去世前,与照顾他的护士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她让他有尊严地离开,减轻了父亲与自己的痛苦。


“当所有其他疗法——化疗、放疗和药物都失败了,希望就随着肿瘤专家、放射科专家、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一起离开房间,只有床边的护士能够给他提供一些东西——尊严、安宁,甚至是爱。”

不过,对病人付出太多的爱与感情会让护士陷入“同情疲劳”——一种不治之症。毕竟,治愈并不总是常常发生,当疾病以难以控制的状态发展时,心灵面对痛苦便会启动自我保护。

如果不知道护士们经历了什么,我们的感动将没有意义


护士是一种付出灵魂的工作,但有时候,付出了灵魂也没有回报。


05


坚持从事护理行业,是因为“护士也时常被患者治愈”,沃森在书中提到。


在《护士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在儿童重症监护室工作的沃森,面对着一个患急性败血症的两岁患儿夏洛特,两个小时内,患儿就会有生命危险。


夏洛特浑身插满了管子、口吐白沫,护士们成功让她苏醒,但紫色皮疹突然开始扩散。


沃森意识到,身体会开始放弃任何非必须的部分,夏洛特为她重要器官保留了血液,她的四肢会因此坏死。

沃森知道,成人不会出现相同的状态。这样的生存意志——死亡的压倒性优势与身体的顽强抵抗——是她一直喜欢在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原因之一。一种向着生存的狂奔。

夏洛特失去了双腿和手指尖,但两岁的她还是活了下来,这是个奇迹。她的求生意志让所有人动容。两年后,夏洛特带着假肢蹒跚着回来看她们,面带微笑,神采奕奕,还给护士们带了巧克力。沃森想不到还有哪一刻会比这时候更令人信心爆棚。

或许正是这样的时刻让人们留下来,继续做一名护士。


如果不知道护士们经历了什么,我们的感动将没有意义


这也是书中最受打动仲召明的故事。“在医患关系中,我会选择站在医护人员这一边,人们应该听听她们的讲述,并且从中看到生病时的自己。”


06


作为一部纪实作品,《护士的故事》在英国是一部畅销书,充满对护理细节孜孜不倦的讲述。当问到会不会担心作品在中国得不到共鸣时,仲召明说不会。

他认为,医疗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医护人员面临的处境是如此相似,不只是个体层面的事情。

世界卫生组织有一项衡量护理水平的数据——床护比,即一床病人与照顾他的护士数量的比重,中国的数字目前是0.4,一位护士需要照顾2.5个病人。而理想状态是两人护士照顾一个病人,中国与之相差5倍。尽管这一数字在不断改观,我们的护士也一直承担着更多的压力。


除去问题的共通性,作为被忽视的行业,医疗题材、尤其是护理题材的作品在国内数量有限,上一本火起来的还是《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也是一部英国作品。


突然爆发的疫情,影响了新书的出版节奏,纸质版推迟到四月上市。这也是仲召明编辑生涯中第一次电子版先于纸质版发行。


疫情也让医疗问题、医患关系再一次广受关注,纸质版未经出版就引发了一些讨论,豆瓣“想读”人数上升至一千余人。

当问到疫情爆发是否对《护士的故事》是一种帮助时,仲召明“佛系”地说:“有没有帮助不知道,不亏本就行了。”他始终相信这本书会找到她的读者。


如果不知道护士们经历了什么,我们的感动将没有意义

作者: [英] 克里斯蒂·沃森
出版社: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译者: 王扬
出版年: 202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