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肿瘤已经五斤重了,你知不知道?”

“你再继续这样下去,活不过两年!”

医生无数次给张桂梅下过这样的“病危通知”。

她不管那么多。

“只要活到明年 6 月就行了”——每次张桂梅都这样想。

这样就能多带出一届高三毕业班。

就能多捞回几个女学生。张桂梅总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教育生涯 :“我几乎付出的是生命。”

这话不夸张。

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

张桂梅每天吃的药比饭都多。

但她还是想救,想把这些要死在大山里的女孩,一个个救活。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01

张桂梅是一所女高的校长。

女子高中,学生全部是女生,这好像是上个世纪才会存在的学校。

都什么年代了,还要搞封建把男生和女生分开来?

很多人不理解。

不理解是因为没见过。

没见过大山深处的愚昧,

根深蒂固又理所应当的重男轻女。

张桂梅亲眼见过。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那时的她还是一个普通的小县教师。

某天上课发现班里的女学生少了一个。

第二天第三天,这个女生好像消失了。

她去家访。

那是她第一次真正走进大山。

那么深的山,连牛车都不进去,走了几小时终于看见山坳里的一间小屋。

张桂梅看见自己的学生坐在门口。

她问学生:“你为什么不去学校了?”

一旁的妇女没有停下手里的农活,插了一句:“她不读了,准备嫁人。”

这时屋里走出来一个小男孩,

男孩背着书包,准备去镇上上补习班。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张桂梅不理解,她质问妇女:“你女儿今年高三了,这个时候你让她辍学,送你儿子去补习?”

村妇看着张桂梅,同样不理解:“因为他是儿子啊!”

因为是儿子,所以理所应当补习读书,

因为是弟弟,所以理所应当姐姐辍学来养,

这是大山里,每户人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观念。

他们并不觉得这是重男轻女,因为他们完全没有男女平等的概念。

大山里生来没有平等。

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在这些家长眼中,张桂梅是外人。

“自己家的女娃是读书还是嫁人。”

“要你管?”

为了把这些女生带回学校,张桂梅使出了浑身解数。

一边苦口婆心劝家长劝学生,一边找村干部从中协调。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最后没办法,只能丢下一句:“这个孩子我是一定要领走,一定要让她读书的。”

强行把孩子带走。

带走了,学费生活费全部要张桂梅自己负责。

她省吃俭用,从不买衣服也不消费,

靠着从牙缝里扣出来的钱,她让班上所有辍学的女生复学成功。

虽然生活入不敷出,

但张桂梅觉得很值,

很值但又远远不够。

她知道还有更多女生正从课堂上“消失”,

张桂梅觉得她必须要做点什么,

做点什么回报小县的救命之恩。

02

张桂梅最开始并不在这个叫“华坪”的小县教书。

17 岁那年,为了支援边疆建设,她从家乡东北来到了云南大理。

她和丈夫一起在大理当老师,把知识传递给山里的孩子,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她本以为这里会是自己后半生的归宿。

不料丈夫身患癌症去世,留下张桂梅一人。

张桂梅想离开这片伤心地,申请从大理调到了丽江华坪县。

她想带着丈夫的遗志,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但命运这时候又给了她一击。

张桂梅被查出子宫肌瘤。

确诊那天,张桂梅独自从医院走回了学校。

路不长,却走了几小时。

一路上她都在想:“我活不下去。”

癌症,没钱,无依无靠,当时张桂梅就没想活。

她瞒着学校继续上课,

直到被发现送往医院,

肚子里的瘤已经有五斤重。

学校和县城得知她患病的消息,纷纷开始给她捐款。

当时县长说的一句话,张桂梅至今没忘:

“张老师,你不要怕。我们县虽然穷,但我们一定会救活你。”

山里的妇女哪怕身上只剩 5 块钱路费,

也全部捐给了她。

没钱坐车回家了,就抹黑走几个小时山路回去。

华坪县所有人,救了张桂梅一命。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张桂梅很愧疚,她说:“我没为这个小县,做过一点点贡献,却给小县添了这么大麻烦。”

康复之后,张桂梅一直在想:“他们把我救活了,我活着要干什么?”

直到第一次家访,直到她听到那句:“因为他是儿子啊!”

张桂梅决定要办一所学校,一所女高。

她想起,

课堂上那些女学生望着她又躲着她的双眼。

每当讲到大山外的世界,男孩子兴致勃勃,

而女孩子却总是默默低下头。

张桂梅意识到,原来大山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潜移默化之中就扼杀了人的希望。

扼杀了女孩子们的希望,让她们自愿成为愚昧和落后的牺牲品。

这些女孩子要一辈子生活在黑暗里,

而张桂梅,要做那个点灯的人。

03

办一所女子高中,谈何容易。

首先就是没钱。

那时张桂梅已经是优秀教师,当地媒体对她有过报道。

她想的很好,办学校多好的事,肯定有人支持。

她拿着自己的优秀教师资格证,带上身份证,去各个城市找人募捐。

“我想筹办一所女子高中,您能不能支持我一点,五块两块都好。”

这句话她不知道说了多少遍。

钱没筹集到多少,辱骂倒是收到不少。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甚至还有人冲她吐口水:

“你有手有脚不去干活,戴着眼镜出来骗钱?”

2002 年到 2007 年,张桂梅只“讨”到一万块。

别说学校,一间教室都建不起。

张桂梅只能放弃。

她想起当年给自己筹钱治病的父老乡亲,

想起课堂上那些低下头去的女孩儿,

想起当年埋在心里的愿望,

内心满是愧疚。

“这片大山,我的父老乡亲,

对不起你们了。”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也许真的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07 年,事情出现了转机。

那一年张桂梅当选人大代表去北京开会。

当时她穿的是一条旧裤子,

县里给的补贴刚刚被她给学生买电脑花完了。

这条破了两个洞的旧裤子被一名记者发现。

接着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文章见诸报端,

张桂梅想要创办女子高中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了。

大家纷纷发起募捐,政府也拿出 200 万帮助她创办学校。

2008 年 9 月,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

首届招收女生 100 名,16 名教师来此任教。

一位山里的奶奶拉着张桂梅的手说:

“我们就是死也能闭眼了啊,

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

我们就交到你手上了。”

04

学校是开起来了,但更难的问题也出现了。

这些女生会被送来读书,是因为张桂梅的学校是免费的,而不是真正想要通过读书改变什么。

张桂梅对此很不满意。

她问学生:“你们读完高中以后打算怎么办?”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拿个高中毕业证,或者考个职高吧”

这话没完,后半句张桂梅猜到了,“回家嫁人,或者考个职高到县城打工”。

之后呢,嫁个县城的人,依旧碌碌一生。

其他老师也劝张桂梅,这样挺好的了。

但张桂梅态度很坚决:“如果只是读职业大学,那这所女子高中就没有必要成立。”

张桂梅变得更加严格,完全按照军事化管理学生。

每天早上五点多学生就要起床,晚上十二点后才能熄灯休息。

吃饭不能超过 10 分钟,其中还包括从教室到食堂的 3 分钟。

天还没亮,学生就要赶着去早读,

天黑透了,他们还在回宿舍的路上。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教师到宿舍的路上,张桂梅总是拿着大喇叭出现。

她告诉她们:“别怕黑,勇敢一点,再坚持一下。”

不仅仅是这条小路,张桂梅希望这些女孩子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也能勇敢一点。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学生们偶尔喊她“周扒皮”,因为她总是天不亮就拿着喇叭催起床。

更多时候,她们习惯喊张桂梅“老妈“,因为她们知道张桂梅给她们的,是第二次生命。

张桂梅不仅传授知识,

她也告诉女孩们:

哪怕生来贫穷,哪怕不被重视,也永远不要认命,

任何人都可以轻贱你,只有你自己不能看轻自己。

大山里的女孩子,只有自救才能摆脱深山的困局。

而自救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

只有死命学习,才能把自己从苦难里捞起。

05

张桂梅这样评价华坪高中:“几乎是用命换来的。”

这话一点不夸张。

建校没多久,因为条件实在艰苦,16 名老师里 10 人都离职走了。

县里准备关闭学校,张桂梅不愿意。

她说,要是在战场上,只要还有一个党员在,这个阵地就不可能投降。

她拉着剩下的 6 名党员教师,在空地上画一面党旗,念当初的入党誓词,还没念到一半,所有人都哭了。

7 个人,撑起了 17 个人的工作量。

一个男老师结婚,就去了半天,仪式结束,当天下午就赶了回来。

一个女老师长了肿瘤去做手术,医生说可以穿衣服下床了,她马上偷跑回学校开始上课。

张桂梅自己又是老师,又是后勤。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让她接连患上了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十多种疾病。

每天需要吃的药比饭都多。

医生警告她:“再这样下去,你活不到两年。”

但张桂梅依旧我行我素。

每天 5 点不到就起,晚上 12 点学生睡了她还不睡。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每一天每一夜,张桂梅都和女孩们在一起。

大山和城市之间隔着一道深渊,而张桂梅以身躯筑起桥梁。

女孩们能走出大山,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踏着她的身体走过去的。

张桂梅,就是华坪县一代女孩的垫脚石。

在外人眼中,张桂梅伟大地像一个悲怆的殉道者。

但在她自己看来,这一切其实都是女孩们自己拼来的。

她说自己不求什么,只要这些大山里的女孩未来能比自己过得好过得更幸福就够了。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她也从来不用“贫困地区学生”这样的字眼,

只说“大山里的女孩”。

张桂梅说“贫穷”太敏感了,这是她们的隐私。

而这也是张桂梅最让人敬佩的地方。

她是燃灯者,却从不以施舍的姿态面对学生。

是她教会了这些女孩,贫穷不可怕,女孩子更不应该认命,大山的困局只有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勇敢才能打破。

“自救”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那没人能够捞起你。

幸好,这些女孩读懂了张桂梅几乎花了大半辈子教给他们的这一课。

一个学生曾经在采访里这样说,在我们村,和我一样大的女孩,早就结婚了。

结婚后,生小孩,干农活,一辈子被钉死在了大山里。

记者问她,那什么能改变你们的命运呢?

一个女校长和“消失的”1645个女学生的故事

女孩几乎脱口而出:靠学习,靠知识,靠自己。

这是上天给我们打开的,最后一扇门。

门开了,我得自己走过去。

2019 年,华坪女高已经连续 9 年本科上线率达百分之百。

多年升学率比市里最好的重点学校还要高。

有人考上了浙江大学,

有人考上了厦门大学,

有人考上了复旦大学......

从大山走到城市,张桂梅用自己的一生改变了 1645 个女孩的命运。

06

从 2008 年至今,转眼 12 年岁月。

张桂梅依旧走在家访的路上,走在大山深处里。

她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收到学生们寄来的信,打来的电话。

其中有一个当初被妈妈丢掉的姑娘最让她挂念,也最骄傲。

女孩当年在华坪女高毕业,考进了浙江大学,现在在大城市工作,家庭美满,最近生了个女儿。

她打来电话告诉张桂梅:“老妈,我生了个独生女,不但没有丢掉,而且给她打扮得特别漂亮,教育得特别好。”

张桂梅问她,怎么不再生个儿子呢?

她哭着说:“老妈,你忘了我的身世吗,你忘了你给我的教育吗?”

当年你教给我的,我也要好好教给我的女儿。

即使生来普通,女孩子也该拥有灿烂的人生。

央视的那个采访视频的最后,记者来到华坪女高,来到张桂梅住的地方。

一间最靠近楼梯的宿舍里最靠近门的一张床。

这就是她睡了几十年的地方。

记者问她为什么要住在这里,

她说这样,这样就能以最快速冲出去,为女孩子们挡住一些什么。

挡住一些什么呢?

也许是偶尔窜进宿舍的蛇虫鼠蚁,

也许是大山深处飘来的顽固不化,

也许是女孩们对抗落后思想的退缩怀疑。

她终于是挡住了,也做到了。

春蚕到死,

蜡炬成灰,

从黑暗里来,往火光里去。从冷眼里来,往希望里去。张桂梅这一辈子啊,终是极致也值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