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改朝換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有沒有懂歷史的指點一下?

佛法平常心


哲學裡有一個觀點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歷史的變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這句話註解!

當一個王朝的經濟出現問題,那麼農民起義?外敵入侵?亦或權臣謀逆?都可能頃刻摧毀這個王朝!

曾經有一篇文章寫到:一個國家在延續的過程中,財富會逐漸集中到頂層少數人手裡,貧富分化的眾多中下層人士,卻承擔著大量的稅賦!一方面國家支出逐漸增加,另一方面稅收逐漸減少(金字塔頂端的人有很多的特權),下層人士生存艱難!那麼王朝就必然走向終結!這個時候,只需要一個輕微的內外力的影響,就像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大廈傾覆


櫌榟


“改朝”是指一代王朝或政權存續期間,由於執政者死亡或其他原因失去統治權,新的執政者接替主政的事實行為,如封建社會父死子繼就叫改朝。儘快人們都希望長命百歲,特別是封建社會里高高在上的自命為“天之子”的皇帝,更夢想能永享富貴,萬壽無疆,但客觀規律如此,高貴如天子的皇帝也難以擺脫生老病死的命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是“改朝”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換代”,王朝或政權被替代或取代謂之換代,如明亡清興。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和社會現實都揭示,任何事物都有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這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一切事物的本質特徵。朝代的壽命同人的壽命一樣,也都有個生老病死的過程和結果。

雖然說,改朝換代是其事物本質和自然規律,但怎麼樣“改朝”,如何“換代”卻大有分野,大有不同,從人類社會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來看,儘管有其特殊或特別情況發生,但總體看,佈德政、行仁政的政權或朝代總是受人民群眾愛戴和擁護,因此,這樣的“朝”和“代”的壽命相對比較長,失去時人們會懷念並感到惋惜和不捨,反之,其壽命就會縮短,人們就會棄之如敝履。


徐大乎


俗話說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朝代更迭,古來有之。

縱觀歷史,每一個朝代的開國都是以武力解決,推翻舊有的制度,開創新的法治法度,開始都是以老百姓的需求為自己的宗旨。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統一貨幣、統一文字,避免了老百姓在常年的戰火中生靈塗炭。可他後來勞民傷財的大搞奢華建築,特別是秦二世胡亥,更是奢侈之極,殘酷暴君。逼得各路諸侯群起而攻之,後來劉邦打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

還有我們的大明天子朱元璋,在元朝末期連頓飽飯都吃不上,一場瘟疫,全家基本喪生。亂世當中想當個和尚都當不成,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一步一步的走上了大明的天子之路。等等吧那就就不一一舉例了。

打江山的時候都會鞠躬盡瘁,可是一代代的傳下來,守江山的時候。卻忘了初心使命,奢侈腐敗,擲百姓的生死與不顧,這時必有新的豪傑拔杆而起,嶄新的朝代又將誕生。

所以打江山重要,守江山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