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師,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如何做到不生氣?比如上課睡覺、不交作業、違反紀律等等?

默空文


面對學生不良行為,各種違紀現象,老師生氣是正常的反應,是負責任的表現,也是對學生告誡和警示。

我們要做的不是視而不見,做佛系老師,不生氣,甚至不聞不問,而是要“理性”生氣,生氣後要學會控制,不能完全被情緒左右,一時衝動,做出了後悔不及的事情。比如面對頂撞、公然挑釁、打架鬥毆、作業不交、遲到逃學等現象,屢教屢犯,充耳不聞,很多老師不僅震怒,可能還會罰站罰抄罰寫檢討找家長,甚至於體罰開口大罵揚言攆其回家。


生氣時,我們要考慮到以下三個方面

因為生氣失控,處罰不當,發生了好多“慘劇”,有的老師因此被處理,有的失去工作,有的觸犯了刑法,有的若干年後遭到長大了的學生的報復。所以不能因生氣失控而失去底線,觸犯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也就是說,生氣時要考慮依法執教


老師生氣失控,過於情緒化,顯然在學生面前失態,師之顏面和尊嚴何在?事後想想,不禁面紅耳赤、難堪至極、汗顏不已。如果再有好事者攝像下來,作為留存,或者發到網上,引起輿論海嘯,那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有時生氣過度,還會導致和學生家長的爭論衝突,引起學生同事圍觀,愈加不可收拾。失去家長的理解配合,問題學生的工作就更難做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你在同事學生家長心目中,立馬會成為一個壞脾氣的人,與人們心目中溫文爾雅的教師形象相去甚遠矣!所以,生氣時要考慮自身的教師形象


生氣有疊加效應,越說越氣,越想越氣,學生的前世今生,所犯的種種錯誤,便會一股腦從你嘴裡蹦出,你就會失去理性和就事論事,更不會理性冷靜分析提出希望和建議,剩下的就是用生氣來懲罰學生,也懲罰自己。本來是出於好心和負責任,但往往把學生推到了自己對立面,反正一無是處,破罐破摔,甚至變本加厲,最後讓你其奈他何。所以生氣時,要考慮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

現在,我們就有了如何把握生氣的方法

生氣時“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用生氣甚至是震怒來表達不滿的立場,讓學生認識到自己錯誤。也可以威而不怒,採取“忽略、冷淡”的迂迴戰術,讓學生不知你葫蘆裡賣什麼藥,從而產生適度的緊張。


找學生私聊,從情和理兩方面,指出其問題的實質和不利影響,同時傾聽孩子的合理辯護,瞭解產生問題的根源,防止臆斷和誤解下做出錯誤的處理。有時候,要多方面調查瞭解,比如找家長和其他學生,從側面蒐集更多信息,找出學生不良行為的背後原因。

平和心態,反求諸己。孩子就是孩子,出現問題是正常的,也正因為此,才更彰顯出老師存在的價值意義,所以面對學生犯錯,完全可以平和心態。另外,好多時候,學生違紀犯錯,可能是因為老師不公正、方法簡單、對待學生冷漠、教學責任心不強造成的,這時候,我們就要及時警醒,注意從自己身找原因,並及時調整改善,畢竟“其身正,不令而行。


教育教學是一門大學問,任何一個問題和現象,都有值得思考研究的地方,我們要在工作中不斷思考交流總結提升,從而能夠科學藝術地開展工作。

我是致思遠達,一線資深教師,喜歡思考研究,樂於探討交流,希望您的關注!


知定得安


作為老師,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如何做到不生氣?單單看這個問題,就知道這個提問者是一位熱愛教育,忠於職守,充滿愛心,不斷加強自我修身的好老師!是讓所有人敬仰的職業道德崇高的好老師!談到學生的不良行為表現,這是一個很專業的話題。下面談談我在面對學生不良行為表現的心態。首先,我認為愛,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是“精彩極了”的慈祥鼓勵的愛。這種愛,在學生遇到錯折,氣餒的時候,給了學生的自信,是學生積極進取的源泉。一種是“糟糕透了”的嚴厲警示的愛,這種愛,在孩子忘乎所以的時候,及時予以懲戒警示,以達到矯枉過正的目的,使學生的發展不至於偏離正確的方向。我們要精準地把握這兩種愛,即不能讓學生得意忘形,又不能讓學生氣餒而誤人歧途。因此,教育的懲戒是十分必要的。基於這種認識,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讓學生明確了“打”的範圍。即,學生上課睡覺該打的是老師,而不是學生。因為老師的課講得不精彩,吸引不了學生,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是老師業務不精,怪不了學生。學生解答不出問題做不到題,是學生還沒聽懂老師的課,這也怪的是老師,自己的教藝不精,怪不得學生。學生答錯了題,不“打”,世上有誰十全十美不犯錯啊,允許學生犯錯就不“打”了,若是不做作業,那是肯定要“打”,工人不做工,農民不種地,那不是遊手好閒的“二流子”,這還了得,一定得狠狠地“打”。學生打架,只要手裡不拿傢伙,我就看著他們打,打得贏的為上,因為,我要讓學生在“打鬥”中自己去摸索王者之道。若是拿傢伙必“打”,行兇是要受到最為嚴厲的懲罰。違反安全的行為必定狠狠地“打”,因為生命高於一切,我要“打”得孩子長記性,打到他如手指碰到火一般,神經經質地縮回來,再也不敢有違反安全的行為了。

孩子必定是孩子,哪有不犯錯的呢,孩子是我們的作品,對待自己的作品,哪裡來的“氣”生呢?“望子成龍心切”也不該成為我們“生氣”的藉口,因為那只是我們無能的表現。其實,教師就是一個演員,喜怒哀樂都是為角色服務,為自己的藝術服務。想明白了這點,老師在面對學生不良行為,還哪來的“氣”生呢?


陳詩均


別管過分了,要求孩子別太高了,就不會生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