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那麼失禮而後什麼呢?

知行合一時


失禮而求諸野

正經解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這裡的意思我理解是道生德,德生仁,仁生義,義生禮。德是一個點,仁是線,義是面,禮是體,法是外表。

如若是大廈,德是根基,在最底層,看不到。仁是承重柱,留意時會看得到,但不細想,不知其用大。義是外牆,遮風擋雨。禮是裝修。法是軟裝。

道德是抽象的描述,仁義是具體的描述(可以把仁義當做道德的一個分支),禮法是付諸實踐的制度。從道開始層層遞進最後到禮,所以我們要考慮禮之後,也就是在禮的基礎上會產生什麼?我覺得是秩序。


吾乃李先生0


常說大道至簡……何為道?

道無處不在,卻既沒有形狀,也沒有聲音。看不見,摸不著,既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也不能用五官來了解。即使這樣,但是人們也一定要‘依道而行’。

因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老子說:失去天道才重視講品德,失去品德才重視講仁愛,失去仁愛才重視講情義,失去情義才重視講禮儀。

那麼失去禮儀後而被重視什麼呢?失禮而後愚,禮(理)不講不透;禮不學無以立;子孫愚兮禮儀疏。

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裡,伯魚“趨而過庭”。孔子叫住兒子:“站住,學禮了?”“還沒有。”孔子嚴肅地說:“不學禮,你怎麼立身?”“是。”

禮,不逾越,有節度,不侵犯侮辱他人,不輕佻親狎。



母懿知天下


道德無時無處不在怎麼會失呢?.失者自我捨棄之意,絕學無憂。謝絕人事清靜無為,道家修煉功夫。舍空紅塵俗事,最難捨的是禮尚往來亂性之首,要不怎麼會隱居深山修行呢?就是逃逼禮這個俗事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