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家长必知的59个心理效应~德西效应

教师和家长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主题48~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德西效应(Westerners effect)认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教师和家长必知的59个心理效应~德西效应

【案例描述

近些年来,学生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将手机等通信工具带进了课堂,这是我们学校的校规所不允许的。于是,我只能是在逮到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候将手机没收,然后请家长来领回去。上周,我又没收了一个学生的手机。我联系他的父亲,希望对方来取回手机。但是对方很鄙夷地说:“你们学校也太落后了,管得太严了吧,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我早在几年前就给孩子买了手机,这部手机还是他某次考试成绩进步给的奖励呢。”听完学生父亲的话,我不禁为这种奖励方式感到忧愁。

【原理分析】

案例中的老师对于家长说的这部手机是给学生的奖励这种做法产生了质疑,其实,他的质疑主要集中在这种奖品是不是学生所必需的,是不是适当的。这就契合了德西效应的状况。

要想更好地了解德西效应,我们先来看看德西本人讲述的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的门前嬉闹不止,叫声连天。持续了几天之后老人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就走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然后对他们说:“你让这儿变得非常热闹,我觉得自己变得年轻了一些,这点钱给你们,表示我的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一次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想着,5美分也还可以吧,于是就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非常生气,“一天才给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有多辛苦!”于是他们决定再也不会来老人这儿玩了!

教师和家长必知的59个心理效应~德西效应

这个故事中,老人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使得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儿”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儿”,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就能够操纵孩子们的行为。

【原理应用】德西效应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比如,父母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前10名,就奖励个新玩具”,等等。其实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反而会遏制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进行家校沟通的过程中,要提醒家长注意这一问题,帮助他们纠正奖励模式。

1.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告诉家长,在学习方面,他们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他们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而与此相对的,要尽量少用一些奖励,尤其是与学习无关的奖励。

2.摆正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位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要力求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得到了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兴趣来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由物质刺激所激发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淡薄的,也是短暂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帮助家长摆正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的位置,要求他们在奖励学生时要适度,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以避免德西效应。

3奖励要及时、客观:教师要引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引导方式。

(1)奖励要及时。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和期望,从而激发、调动其不断进取的积极性。

(2)注意奖励犯法。奖励要根据被奖励的人和事的意义大小、时间、场合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方式。

(3)奖励时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该奖的奖,不该奖的不能随便奖。

4.有效解决沟通中的问题:在过度理由这一现象的影响下,教师要在和家长的沟通出现问题时进行有效的思考,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找出沟通困难的根本原因。教师和家长在沟通方面出现问题,可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很多时候,这种原因并不只一个,教师要能摆脱过度理由效应的影响,尽量找到深层次的原因,这样才能有助于双方排除矛盾,继续沟通。

(2)可以使某种行为得以保持。根据这一效应,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比如说奖励。这种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别人热情高涨,对于处在低潮期的关系更为有用。但是如果这种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不变,就会成为过度理由,一旦失去以后,结果反而不如从前。因此,教师要尽量避免运用这种方式来赢得双方交流的继续,而要注意策略,不断努力,从根本上激发双方沟通的内在动力,而不只是依靠外部的因素。

加油吧!老师们,让我们共同努力,

加油吧!家长们,与孩子共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