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有些人的思想很危險,當奢侈的生活過習慣了,誰會在乎明天

最近看到很多人的沉淪,把奢侈生活,當做人生追求,彷彿看到了清朝時,那個思想滑坡的時期,往往這些人,都是很愚蠢,心智未開一些人,有人說,國家不重要,他們只愛金錢,這是多麼可笑的言論?如果國家沒了,你手中的人民幣還是錢嗎?可能被另一種貨幣代替了,所以,沒睡醒的,趕快醒醒吧!別傻了,國家在,你手中的錢,才是錢,如果國家不在,那隻不過是一張廢紙,你的金錢是建立在國家的綜合發展經濟之上,沒有國家,你的錢,不叫錢,無數東西都可以代替的交易貨幣。

比如最早的人類,他們是用東西交換,你給我一根蔥,我給你一根蒜苗的方法,進行交易的,但是大一點東西怎麼交易,於是人們就想到了,共同用一種東西代替,比如銀子,銅錢,而這個東西不能掌握在個人手中,不然會亂套,必須掌握在有威信的人手中,有管理經驗的人手中,所以慢慢就有了部落,然後發展成國家。

有人說,有家才有國家,有人說,有國才有家,其實國和家是共存的,國是長期維護著每個人手中交換的財富,而家的存在長期是穩固著國長期穩定發展,如果國沒了,每個人手中交換的財富,就會打了水漂,可能會被另一種東西代替了,而且每出現一樣代替的貨幣,要經歷漫長時間替換過程,這個漫長時間的替換過程,是所有人都承受不起的代價。所以為什麼要愛國,因為有我們共同的利益,要每個人去維護。

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我們是沒有一種固定的交易貨幣,比如銀子這些東西,太笨重了,如果用銀元這些貨幣代替,代價太大了,多了拿不動,買東西不方便,所以才有了人民幣的誕生,而且那個時候,我們真的是一窮二白,比任何朝代都窮,一沒生產力,二沒代替的貨幣,也沒有第一桶金,所以蘇聯給我們提供了貸款,在第一桶金的基礎上,設計印發了和蘇聯提供比例一樣的額度,在綜合考慮國家的經濟的過程中,同時印了一些,供市場週轉,才慢慢的把經濟帶動了起來。

如果有人肯定會抬槓,金子,銀子才是真正的錢,我奉勸這些人,你們真的太幼稚,金子銀子,如果在我們一窮二白的那個年代,你覺得它能吃嗎?而且金子銀子,它為什麼會值錢,是因為奢侈造成的,有人肯定會說這樣的話,在沒有人民幣的情況下,我把金子銀子賣給美國,換美元不成嗎?但是你想過沒有,就算你把金子銀子賣給賣國,你覺得老百姓會要你的美元嗎?要共同認可的東西才能代替,美元是代替美國的,並不代表中國人民會認可,就算中國人民認可,但是沒有那麼多美元交易,有鳥用,只會造成亂七八糟的貨幣橫行,最終導致貨幣膨脹,你買東西,拉一火車亂七八糟的錢,只會買到一個雞蛋。

小時候,我們總在想:銀行真有錢,想花多少就印多少!

長大後,才發現:央行的錢是不能亂印的!創造了多大的價值,綜合考慮,需要印多少錢。

如果印多了,那麼就會出現物價(生活用品、生產資料)飛漲、資產價格(股價、房價)暴漲!同樣會造成貨幣膨脹,人民幣貶值等等因素。如果印少了,那麼就對經濟帶來傷害,大量的人員失業。比如A企業的利潤比去年增加了1億,那麼就需要比去年多印1億的人民幣,否則錢還是這麼多,企業哪來的動力再生產?

所以央行印錢需要綜合考慮物價、經濟、失業率等方面因素。

那麼問題來了!央行是如何印錢的?

我們以前經常在新聞報道里說央行“直升機撒錢”,難道央行就是這樣平白無故地給銀行、還有市場扔錢的嗎?

不,不是這樣的,在中國“印錢”的方式有兩種:

一、通過外匯佔款的方式“撒錢”

舉例:XX企業是一個玩具出口商,去年在美國賣了1000萬件玩具,賺了1億美元。但是作為一家國內的企業,國家有規定需要把美元換成人民幣的。

於是只能按照當時的匯率1:6(假設)向商業銀行換回人民幣,最終它拿到6億人民幣,可是銀行拿著那麼多美元也沒什麼用啊!這時商業銀行再以1:6匯率將1億美元的錢賣給央行!

但是,央行自己是不像商業銀行那樣靠利差來賺錢啊!央行自己是沒有賺錢業務的,它要買下這1億美元的錢,唯一的辦法只有印錢(6億人民幣),央行印的這6億人民幣就是外匯佔款。外匯佔款越多,央行印的錢就越多,這些錢都通過XX企業們進入市場了(XX企業把這1億的利潤存在銀行),這就是央行印錢的方式一。

補充一點,外匯佔款來源不僅僅依靠出口商的利潤,還有就是平時來中國旅遊、探親、投資外國人。他們需把手中持有的美元(外匯)兌換成人民幣,這也是增加外匯佔款的重要方式。

二、通過逆回購、MLF、再貸款等方式“撒錢”

所謂逆回購、MLF、再貸款其實都可以視為央行借錢給商業銀行,所不同的是抵押物不同,逆回購抵押的是商業銀行持有的國債,再貸款抵押的是票據;其次是期限不同,逆回購偏短期、MLF和再貸款偏中長期。

你可以看成銀行們在資金緊張的時候伸手向央行借錢,但上面已經說過,央行自己是沒錢的,如果同意銀行們的借款請求,那麼央行就得印錢,銀行們借得越多,自己就得印得越多。你平時在新聞報告裡看到的“央行公開市場MM日開展NN億元逆回購操作”其實就是當日央行向外借了NN億的錢,或者說當日印了NN億人民幣。

好了,我們既然知道了央行印錢的方式(外匯佔款+逆回購、MLF等),那麼現在我們活學活用,來算算截至上個月(2017年 3月)央行印了多少錢呢?

下面是3月份央行的資產負債

國人有些人的思想很危險,當奢侈的生活過習慣了,誰會在乎明天
/
/
/


表中的項目“外匯”指的就是外匯佔款“撒錢”;“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指的就是通過逆回購、MLF、再貸款等方式“撒錢”。截至3月份外匯佔款是216209億,逆回購、MLF、再貸款等大約是80711億。

也就是說截至3月份央行一共向市場印錢216209億+80711億=296920億(約29萬億)。

看到這,很多人發現數字不對啊!查了一下數據:2016年中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就有150.6萬億元,現在央行印的錢怎麼只有29萬億?

是的,沒錯。央行印的錢確實不只29萬億,這29萬億隻是基礎貨幣,所謂基礎貨幣指的是央行最初投放到市場中的錢!然而29萬億的基礎貨幣通過銀行渠道還可以衍生出數倍的錢!

怎麼理解?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央行撒出這些錢後其實大部分都存在銀行的存款賬戶裡,其實的是現金。(小白做過測算在中國所有的錢當中,25塊大約就有24塊存在銀行裡)。

銀行得到29萬億後拿去幹嘛?我們假設這29萬億裡全部在A銀行裡(29萬億是央行向儲戶或者央行借來的),當然是拿去做貸款,賺取存款和貸款之間的差價。

但是A銀行不能把這29萬億全部貸出去,國家有規定銀行每發行100元的貸款,就需要有16.5元存放到央行的賬戶裡(這就是存款準備金率,目前16.5%),也就是說A銀行需要把29萬億×0.165=4.785萬億放在央行賬戶裡,能夠貸出去的錢只有24.215萬億(我們假設全部的錢都貸給a企業,注意只是假設,a企業在B銀行裡開了存款賬戶),這些錢全部打入a企業在B銀行的賬戶,那麼a企業在B銀行的存款帳戶上就有24.215萬億的錢,但是國家有規定是不能大額取現的,實現上24.215萬億的錢還是趴在B銀行的賬戶裡不動。

接著B銀行用這些錢幹嘛?當然是繼續發放貸款,但是仍然適用16.5%的存款準備金比率,B銀行需要把24.215萬億×0.165=3.99萬億存到B銀行在央行的賬戶裡,剩下的20.22萬億貸給b企業,由於b企業是在C銀行開的存款賬戶,所以這筆錢又打到C銀行上,緊接著C銀行再用b企業的這筆錢扣除16.5%存款準備金率後再向c企業發放貸款……。

也就是說29萬億最後創造出現的錢=A銀行的24.215萬億+B銀行的20.22萬億+C銀行........。

最後計算出現的結果等於多少呢?

按照數學的計算公式,最後計算的結果等於:29萬億×(100÷16.5)=175萬億

也就是說截止3月份央行印的錢有175萬億,這就是平時我們常說的M2。話說到這很多人感到奇怪,央行公佈的3月份M2數據是159.96萬億,為什麼和上面的計算有出入呢?

那是因為上面的計算中已經默認了銀行(A、B、C……)把所有儲戶的錢都進行放貸,實際上部分銀行即使扣除完存款準備金的錢後,也並沒有拿來全部放貸,比如A銀行拿到的29萬億基礎貨幣後,拿出現放貸的只有20萬億(少於24.215萬億),所以實際計算出現的就偏高啦!

那現在我們已經明白了,央行到目前為止一共印了175萬億的錢,印出來的錢是高還是低呢?

這麼說吧:

2016年美國的M2是大約是13.18萬億美元,GDP是18.6億萬美元;

2016年中國的M2是大約是22.51萬億美元,GDP是11萬億美元。

2016年美國的M2是大約是13.18萬億美元,GDP是18.6億萬美元;

2016年中國的M2是大約是22.51萬億美元,GDP是11萬億美元。

也就是說在美國印1塊錢能創造1.41元的財富,在中國印1塊錢只能創造0.48元的財富。

你覺得印多了還是印少了不用再說了吧!

文筆不行,寫的不怎麼樣,大家見諒,為什麼要寫這些,只告訴一些人的淺薄,和狂妄無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