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赃官可恨,如此清官更可诛!

“ 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

《老残游记》:赃官可恨,如此清官更可诛!

仙吏谪落人间

以出世的心去行入世的事,大抵是想做又做不成的,可老残偏偏做到了。世间安得双全法?这种执拗无非是一份有心无力的理想寄托罢了。

《济公全传》,大家都知道,道济和尚游走天下,一路惩恶扬善。道济是怎样人?是“活佛”啊!是奉佛法旨,所为度世而来的。

游记中老残遇水搭桥,处处逢缘,一副“天下谁人不识君”颇有“呼保义”宋三郎的名声。刘鹗自评中说他“本是仙吏谪落人间”,也就是了。如此人物,世间难寻,说难寻却也寻得。

那李白被贺知章呼作“谪仙人”,谪仙人作何解?是作“神仙被贬入凡间”。如此不世出的才人不知千年能否出得一个,“摇铃卖药”的老残本是仙吏谪落人间便可见其中原委。

清人朱克敬《瞑庵杂识》载:

曹振镛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多磕头,少说话”,六字真言保得身名五十余载,身后赐谥文正,《清史稿》称其“恩眷之隆,时无与比”。由此,晚清官场风气可见一斑。

尽知朝政不可为,那六字真言的妙处断不是一句“不作为”便能概括的。

头些年,送礼办事仍“贯彻人心”。送礼的门路是万不能冒失的,鲁莽地送上去谁人敢收?所以送礼之人往往穷尽心思,东奔西走,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此时也具派上用场。

然而终于寻得门路,仍旧忐忑不安,只待这礼被收下,方才如释重负,长吁一口气:礼收得,事儿便办得。

“收礼办事”是皆大欢喜,用和珅和大人的话讲“我不是要你的钱,我是拿你的钱办你的事”,倘有人收了钱不办事,那老百姓可真是要骂娘了。

所以这为官的“作为”与“不作为”是大有学问,这官“清”与“不清”又要两说。

《老残游记》中玉贤,刚弼真是“清廉得格登登”,怕是老百姓恨得牙也是“格登登”。北柱楼一席,众人只以“路不拾遗”四字美名,无人敢直言其残酷,那自不用说百姓是如何般敢怒不敢言。

“大凡酷吏的政治,外面都是好看的。”

驴粪蛋子外头光,你道这自命清流便是真的清么?

世人为“名利”二字争得头破血流,有人为名,有人为利,为利的是为贪,为名的就算不得了吗?玉贤、刚弼之流所贪的便是一个清名,况手段比那贪利的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难得有天把空得一个两个的。”

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这种无畏,实则是无知无畏,自不知是“逼民为盗”的庸官,是“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

赃官可恨,如此清官更可诛!历朝国家俱受此等人物之害。

如刘鹗所写:

“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

自古做官名声便是政绩,清廉便是政绩。玉贤、刚弼为谋权而博名,说是“用人血染红的顶子”,一点不差。“有才的急于做官,又急于要做大官,所以伤天害理”。

包罗万象

《老残游记》也真是包罗万象,书中有风土、有人情、有针砭时弊、有宗教哲学。

望景不如听景,大鼓书、大明湖、济南名泉皆活现眼前,尤见作者笔力深透。

在第十一章至十三章,申子平上桃花山访刘仁甫。月夜里,黄龙子、玙姑、申子平三人对儒释道的一番议论也颇有新意。

子平询儒释道三教的同异之处,玙姑答:

“其同处在诱人为善,引人处于大公。惟儒教公到极处。若佛、道两教,就有了褊心:惟恐后世人不崇奉他的教,所以说出许多天堂地狱的话来吓唬人。这还是劝人行善,不失为公。”

“甚则说崇奉他的教,就一切罪孽消灭;不崇奉他的教,就是魔鬼入宫,死了必下地狱等辞:这就是私了。”

此处说法亦深得我心,曾经翻过几本书,或许不得其法,但见其中多是“某某诚心拜法则百病全消”,恐怕也是言过其实。

然而终归是诱人为善,“不失为公”。

至于后面“银鼠赋”,“北拳南革”颇有些《推背图》的意味,也当看出那时人对新事物的态度。

此书题为游记,老残一路游山玩水,又兼救人于水火,当真是处江湖之远而心忧庙堂。事了拂身去,老残携环翠往江南去,真如梦境一场,羡煞旁人。

愿读者们都能如老残般活得洒脱,活出真性情。

也祝: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