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讀後感|食育的意義,是讓我們成為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人

《食育》讀後感|食育的意義,是讓我們成為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人

文約2500字,閱讀大概需要3分鐘

2019年秋,由於個人工作環境的變動,我開始接觸到與食品有關的領域。一些我以前從來不曾注意到的名詞不斷跳入我的視野。

營養學、有機、食安、添加劑、綠色……當然,其中也包括食育

和很多朋友一樣,我第一次聽到這兩個字時,腦子裡是蒙圈的。

食育?食物教育?食品安全教育?自然科學?營養學?

有人說,食育的核心其實是教人要如何正確的吃飯。

啥?我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吃飯這事還用教?

1

為了把這件事情搞清楚一些,我最近在網上查閱了一些資料。

結果,還真有點讓人意想不到。

2010年一項針對國民食育情況的調查顯示:

《食育》讀後感|食育的意義,是讓我們成為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人

我國國民食育狀況調查與提高的研究_懷麗華

75 % 的國民對飲食安全知識是一般瞭解25 % 的國民對飲食安全知識是不瞭解;對飲食安全知識非常瞭解的國民是零。



《食育》讀後感|食育的意義,是讓我們成為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人

我國國民食育狀況調查與提高的研究_懷麗華

75 %的國民在購買食品時不會關注食品添加劑;僅有佔25 %的居民會關注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情況。

一項針對2.8萬餘人的“中國城市居民鹽相關知信行調查”顯示,72.7%的學生每週至少吃一次加工食品,只有1%的人能分辨出哪些是高鹽食品,約有1/4的成人沒聽說過低鈉鹽等。(數據來自《食育從兒童抓起》)

根據2017年國家衛計委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人肥胖率達12%。部分地區中小學肥胖率已經超過20%,這就意味著校園裡每5個孩子裡就可能有一個小胖墩,青少年超重現象已經非常嚴重。

《食育》讀後感|食育的意義,是讓我們成為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人

圖片數據來自網絡綜合

2019年11月21日,由公眾號一席發佈的一篇關於《吃一包辣條,這一天的鹽攝入就超標了》的演講中,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國)副所長張普洪教授還公示了一份數據中國慢性病數據調查。

數據顯示,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與不斷提高,因傳染病與感染類疾病而致死的疾病在逐漸降低,因

個人生活習慣、飲食等問題引發的慢性病成為了中國近年來致死的主要原因。

《食育》讀後感|食育的意義,是讓我們成為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人

圖片來自一席《吃一包辣條,這一天的鹽攝入就超標了》

他表明:

在我們沒有辦法改造基因的時候,有很多危險因素是可以控制的。

2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在《食育》一書中,作者藤森平司為這一系列現象做出瞭解釋:孩子或者成人之所以出現各種與吃有關問題,其根源在於小時候把本該主動完成的事變為被動了。

《食育》讀後感|食育的意義,是讓我們成為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人

作家劉墉說:“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力量,是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走向外面的世界。”

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往往認為,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他們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必須需要成人教給他們。

然而,這僅僅是對知識而言。

“生存能力”是孩子本來就具備的能力,很好地引發、提高這些能力,才是教育。

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卻因為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種“為你好”,在無意間扼殺了孩子的這種“生存能力”。

為了滿足孩子的口感,我們為孩子購買各種零食;為了給孩子擠出時間學習時間,我們帶孩子頻繁地吃外賣,甚至不讓他們參與生活中的一切小事。

2019年9月,貴州貴陽的鄭老師發現回收的學生早餐盒沉甸甸的,打開一看,餐盒裡的雞蛋根本沒吃。

全班45個學生,只有6個學生吃了雞蛋。

學校的配餐,是由送餐公司統一配送的,餐盒裡剩餘的食物,都將被當作垃圾處理。

當問及孩子為什麼不吃雞蛋的時候,得到的回答卻是:不會剝。

《食育》讀後感|食育的意義,是讓我們成為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人

雞蛋,很冤。

我們的孩子,更冤。

下面我們再來參照生活場景對比一下:

食育:嬰兒時期,嬰兒知道自己吃母乳的量(=自己決定自己吃的量)。

生活:改用奶瓶喝奶和水之後,家長一定會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喝完我們認可的量。

食育:人“不喜歡”某種食物,多數是因為吃了東西不好的狀態,或者當時的心情不想吃掉卻被強迫吃掉。

生活:這個東西有營養,對你的身體特別好,你倒是趕緊吃呀。

食育:吃任何一餐都不是為了消滅剩飯。

生活:這個菜還有一點,你把它都吃了,別剩,剩了就浪費了。

食育:讓孩子從小參與做飯與客人招待。

生活:孩子還這麼小,他能幹的了什麼?別添亂了,一邊玩去吧。

看,我們總是這樣,一方面責怪孩子總不好好吃飯,一方面又在用自己的行為“助紂為虐”。

這不是他們的錯,是我們的問題。

3

每一個人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知道吃東西,這是我們的生存本能。

但吃什麼,如何吃,怎麼吃卻是可以通過後天進行培養與引導的。

在《食育》一書中,倡導一種觀點:除了告訴孩子食物的種類與營養,還要對孩子從小進行食育的行為教育。這種教育並不是來自書本,而是在生活與生產中學到的。

讓孩子參與買東西的過程,在巷子裡、菜市場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中,在超市琳琅滿目的貨架前,讓孩子學會甄別區分食材的不同與好壞,學會與商販買東西討價還價,學會辨識加工食品包裝上的各種標籤。

讓孩子參與制作食品的過程,在幼兒園或者家裡,為孩子開闢學習做飯的空間。年紀小一些的孩子,參與擇菜分餐,年紀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教給他們簡單的烹飪。

讓吃飯這件事具有儀式感,告訴孩子要飯前洗手,並和孩子一起在桌子上擺放美麗的桌布,用精美的食器裝盛食物。

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讓孩子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吃飯這件事的流程體驗。

4

《食育》的作者藤森平司在書中一直重複用到一個詞:守護

我覺得這個詞用得太好了。

相對於強勢的保護,守護雖然有些消極,但卻真正解釋了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從每一餐開始,不再強迫,把吃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我們只需要告訴孩子什麼才是食物,教他們認真對待食物的方式、方法。

我們應該相信,一個能認真對待食物的人,一定會是一個認真生活的人;而一個認真生活的人,也一定是一個會照顧好自己的人。

而這才是我們真正想要孩子們學會的事情,才是食育的終極意義。

《食育》讀後感|食育的意義,是讓我們成為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人

參考引用文獻:

1、長江日報,《“食育”是重要的家庭教育》

2、懷麗華 ,《我國國民食育狀況調查與提高的研究》

3、上海社科院,宋媛《食育從兒童抓起》

4、《“食育”是重要的家庭教育》

5、多多黛,《初一的孩子不會剝雞蛋,誰之過?》

6、一席,張普紅,《吃一包辣條,這一天的鹽攝入就超標了》

《食育》讀後感|食育的意義,是讓我們成為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人

如果你也恰巧讀過這本書

記得告訴我你的想法

《食育》讀後感|食育的意義,是讓我們成為可以照顧好自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