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遵義機務段往事


  • 在說遵義機務段之前,得簡單說說川黔線。
  • 經查資料,1956年4月開工建設的川黔鐵路(現稱渝黔線),全長423.6公里,1965年7月8日全線通車。
  • “純手工”就是太費時費力啊,修了將近十年。
  • 川黔鐵路的建設,在鐵路史上留下許多紀錄:穿越婁山山脈、全長4270米的涼風埡隧道是當時中國鐵路最長的隧道,烏江大橋是烏江天塹上第一座鐵路橋。
  • 因為“三線建設”的需要,國家把當時國內剛投產的內燃機車就優先配置到了川黔線等的困難區段。
  • 1965年7月,重慶至貴陽的川黔鐵路正式交付運營,成都鐵路局遵義機務段隨之成立,這是繼北京內燃段之後中國第二個內燃機務段。每當提及,凡是參與了遵義機務段建設的新老職工都會為之感到驕傲自豪。
  • 建段初期,鐵道部從全國81個蒸汽機務段挑選35歲以下的政治覺悟高,技術水平好的人員來到大西南這邊遠的山區,司機到北京內燃段學習內燃機車的駕駛技術,從事檢修的人員到大連機車廠培訓學習內燃機車的相關知識和檢修技能。
  • 這裡不得不提我同學的父親,鐵路運輸戰線上的模範司機——馬啟龍。當時的西南鐵道報有篇專門寫他的報道,“撒向大西南的種子”,所寫的就是他從北方開來的遵義機務段第一臺內燃機車,在司機長馬啟龍的帶領下,1222號機車包乘組,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專包任務,為中央首長的出行提供服務,這是遵義機務段的光榮和驕傲。
  • 川黔線在一代代遵機人的努力下,為大西南的三線建設和開發做出巨大貢獻,為我國的鐵路建設和運營留下了光輝篇章。
  • 我父親73年從加格達奇車站值班員崗位調來機務段後,被安排在運轉改行做了轉盤司機。父親在這個崗位幹了十多年,直到臨近退休前,才轉崗去整備車間守油庫。
  • “轉盤”,鐵路上的人都曉得,但不是鐵路上的人就未必曉得。
  • 現在大家看見的高鐵電力機車是兩端都有操縱室,所以不用轉向。八、九十年代的東風型內燃機車,因為是單向操縱室,就必須得有“轉盤”來掉頭轉向。
  • 聽父親說,他在東北從鐵道兵轉業到鐵路上工作的時候,蒸汽機車掉頭轉向用的轉盤是人工手推轉盤,設有專職的轉盤工,其工作就是推轉盤。看來最初的轉盤工可是個體力活。
  • 遵義機務段的這個轉盤是電動轉盤,一個正圓形的轉盤大池為混凝土結構,一根正圓鋼軌固定著轉盤,轉盤橋面上有個操控室,轉盤司機就在這裡操作,旋轉180度,讓轉盤橋上的鋼軌接好外連接的鋼軌,這樣,內燃機車在轉盤上原地掉頭後使出。
  • 最講究的就是讓轉盤快速、準確地對接進出的鋼軌,一次沒有對準,可以逐步進行修正,直到對準為止。父親說過一句話“熟能生巧而已”,可是熟能生巧的背後,應該是很多次失敗和成功的經驗積累。
  • 南宮山有個地區食堂,做的苞谷粑(我們也叫發糕)特好吃,因為帶有甜味(現在想,應該是添加的糖精),混雜著苞谷香味,簡直就是我們奢望的零食。
  • 機務段食堂的饅頭也是出了名的好吃,而且經久不衰。白白的,用鹼面發酵,個特大,吃一個,喝碗稀飯就飽了。從我6歲到南宮山開始吃饅頭,到父親退休,再到弟弟當兵轉業到機務段開火車,弟弟時不時買些機務段的饅頭回來吃,這饅頭的味都是特別的香。
  • 80年代,每個居民的大米供應量是有限的,除了大米,還配搭面粉、苞谷、大豆等雜糧,麵粉好像還比較多。母親雖然在北方呆過一段時間,也跟著北方人學,把麵粉做成饅頭,或者擀成面片,切成麵條,攪成麵糊糊,一盤鹹菜,就下饅頭吃。
  • 每次用大蒸鍋,蒸幾鍋饅頭,連吃幾頓,甚至幾天。可以隨熱隨吃,可以燒煤火北京爐上烤著吃,奢侈一點可以切成片,用油炸著吃。那個時候,學校是沒有早餐午餐的,就是去南宮山菜市或者站臺上吃碗蹄花粉、三鮮粉都是件挺奢侈的事,一年沒有幾次。最省事的就是早上啃個饅頭,夾點黴豆腐,或者鹹菜,上學路上邊走邊吃。
  • 老的段機關開始在食堂邊上,十多級臺階就可以到。段機關的周圍樹木鬱鬱蔥蔥,兩層樓的段機關掩映其中。那時候我們還在讀小學,只曉得那是個威嚴的讓人生畏的地方,是機務段當官的坐的地方,裡面的幹部時不時訓斥人,所以,我們進去的次數可數,即使進去,也是畏手畏腳的。
  • 後來,段機關搬出來了,搬到了運轉和工廠之間。段機關不像以前那樣高高在上了,感覺親民了許多,機關門口圍了池塘,有塊花園,大家路過這個優美的地方也倍感親切。段機關成了機務段名副其實的中心,工廠和運轉之間的聯繫距離大大縮短,再也不繞路了。
  • 工廠在段機關往裡走,兩山之間,一根鋼軌連接著外面。裡面是檢修車間,是火車機頭的“醫院”,印象最深的是龍門吊,可以把火車的發動機吊起來。有個木工房,因為小夥伴的爸爸在那工作,小時候,放學的時候經常跑去玩。
  • 運轉,單獨看在兩個字,還以為是個動詞,其實,他是鐵路上的一個部門的名稱。它是機車乘務員的中樞,機務段有個專門叫“叫班員”的工種,他的工作就是把火車司機從家裡或者公寓叫到機務段運轉來工作,他們白天夜晚“三班倒”,標準配備就是一支手電筒,一支尖嘴錘。手電筒用來夜間照明,尖嘴錘估計是用來壯膽、打狗防身的。運轉值班員安排好車次後,叫班員就要像神行太保那樣,快速飛奔到司機的住處,把車次和發車時間告訴火車司機。
  • 還好,當時機務段的樓房除了單身大樓是四層樓之外,基本上都是“乾打壘”兩層樓房和平房。叫班員不用爬樓,只要在門口或者窗前扯起嗓子喊即可。
  • 這就是“通訊基本靠吼”的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叫班員”工種應該是隨著電信業的快速發展而消失的。
  • 機務段食堂門口修建的“40戶”樓房,家裡帶有廁所,要在上千人的單位分配這40套住房,你不曉得還有多少故事沒有被髮掘出來、、、、、、
  • 火車司機很辛苦,每天24小時輪班,長時間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確實讓你疲憊,讓人催老。有次,小我四歲的火車司機弟弟來我們單位找我走後,我們同事問我“你哥哥大你幾歲?”
  • 機務段專門有個擦車隊,屬於小集體性質。以前司機跑車回來入庫後,還得把機車衛生打理乾淨才能下班。火車機車,就一個司機,一個副司機,要把機車擦拭乾淨,多難啊。成立了擦車隊,機車入庫後,司機就下班走人,專業的擦車隊來打理機車衛生,即減輕了火車司機的勞動強度,又增加了鐵路職工子女的就業門路。
  • 擦完機車的油棉絲,可是好東西,撿回家,可以當燃料做飯炒菜,還能綁在木棒上當火把照明。工廠裡面有臺蒸汽機,倒掉的爐渣裡,時常也有還沒有燃過的煤塊,專門撿回家當燃料。
  • 作為機務段職工的子女,我還時不時開著車,去段上到處走走,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看著順眼,讓人沉靜。
  • 1991年底川黔線全線電氣化開通,機車使用韶山型電力機車,遵義機務段也就由一個內燃機車輪(小)修段(後來也做架修段),變成電力機車折返段,後又降格為貴陽機務段遵義運用車間。2019年,川黔線部分線路東遷,位於南宮山的貴陽機務段遵義運用車間也就走到了終點,搬遷到播州區的閣老壩。
  • 最後消失在我眼裡的就是那3個塗抹的花花綠綠的油庫,你可別小看了這三個油庫,它可是國家戰備油庫,一旦沒有電,內燃機就得用起來,油庫裡的柴油就是它的動力源泉。
  • 目前還沒有消失的地標性建築,我看應該就是油庫後面山上的那個水塔。從機務段1965年建段開始至今,風雲飄搖中歷經半個世紀!!!


十一、遵義機務段往事

遵義機務段轉盤

十一、遵義機務段往事

遵義機務段運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