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诺奖?“人民艺术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读了一天毛泽东诗词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刻在老舍墓碑上的一句话

吃苦耐劳的车夫祥子,终于走向了不人不鬼的自我毁灭之路;一间小小茶馆,容纳三教九流、包罗社会万象、见证动荡中国的屈辱与反抗;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小羊圈胡同里上演着祁、钱、冠三家的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艰难曲折......

《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还有数不尽的名篇佳作,皆出自同一人笔下,这些作品不但在当时引发轰动,在今天仍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启示。是谁的笔杆子有如此大魔力?他就是——语言大师老舍。


痛失诺奖?“人民艺术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读了一天毛泽东诗词

青年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复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百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度世同堂》,剧本《茶馆》。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文坛巨匠,老舍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晚年的悲惨遭遇更令人倍感痛心,各种各样的故事一直层出不穷,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为你解开老舍的人生密码。


中国诺奖第一人?原来我们一直都错了

诺贝尔文学奖,历来都是文人竞相追逐的对象,它象征着外界对自己文学实力的充分认可。自1901年诺奖首次颁发以来,我们在文学领域的战绩着实惨淡,甚至可以说是颗粒无收,

直到2012年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才算终结了该奖项的空白历史。

近年来,有人认为,莫言并非中国第一位“诺奖”获得者,在他前面,还有老舍。


痛失诺奖?“人民艺术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读了一天毛泽东诗词

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舒乙首次透露:1968年老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诺奖的评选过程复杂且严格,首先由评选委员提名,然后是根据名单进行秘密投票,要经过好多轮筛选,才能确定诺奖的最后的五位角逐者,最终,得票最多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层层筛选过后,他是最后剩下的五个人之一,至于秘密投票结果,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文革”高峰。各国谣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又发动其它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当时对此没有答复,但评奖小组的调查结果表明,老舍死于1966年8月24日。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最终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行评选,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痛失诺奖?“人民艺术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读了一天毛泽东诗词

川端康成


一直以来,大家似乎都对老舍错失诺奖的故事深信不疑,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根据日度本《朝日新闻》、英国《卫报》2019年1月3日的报道,瑞典皇家学院官网披露了当年评选全程,可以肯定的是:1968年的诺奖角逐名单,共有83名候选人,老舍并不在其中。

上述这些第一手材料可以充分证明,那些老舍不遇难可在1968年稳操诺奖胜券的论断,皆为谣言。


新中国首位“人民艺术家”——浅论老舍的文学成


一、最具民族风情——题材多取自老北京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旧有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权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痛失诺奖?“人民艺术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读了一天毛泽东诗词

电视剧《二马》剧照,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


小说《二马》就讲述了这样一个中国人在英国的故事:老马的兄弟去世,遗嘱里将自己在伦敦毕生的心血——一间古玩铺子,留给了老马。于是老马小马飘洋过海到了伦敦,寄居在一对英国母女家中,不曾想,日久生情,二马爷俩儿居然对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温都母女产生了"爱情"。

老舍借二马和温都母女之间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自己民族的懒惰、不思进取等现象,深刻揭露了国民性中一系列令人堪忧的特质。同时以英国的普通市民为隐喻,谴责了当时西方各国根深蒂固的种族优越感和民族文化偏见。整部作品并不只以其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因其突出的社会价值,在中国近代文坛占据着重要位置。

二、最深刻人文关怀——洞悉复杂人性与社会

老舍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

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痛失诺奖?“人民艺术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读了一天毛泽东诗词

话剧《茶馆》剧照


经典戏剧《茶馆》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功力深厚、洞察人性的老舍“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茶馆老板、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洋洋洒洒近50人,形象丰满典型,无一雷同。

全剧向世人展示的是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老舍选取最平凡的小茶馆,意指却是整个大时代,形象的传达出历史巨变下,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投湖前的怪异举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即使是享誉中外的大文豪,终究没能逃过那场浩劫。十年动乱,老舍受尽种种非人的屈辱,更让他难以承受的是,就连最亲爱的家人,为了自保也着急与他划清界限,加入到疯狂批斗的人群中。


痛失诺奖?“人民艺术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读了一天毛泽东诗词

老舍和家人在一起


身心饱受摧残的老舍,看不到前路一点光亮,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却还要遭受这般不公正的待遇?他兢兢业业一生,1966年7月,因为大口吐血,老舍住进北京医院接受治疗,因为心里记挂着工作,8月23日,尚未痊愈的他挣扎着去北京市文联上班,一位红卫兵发现了他,马上大叫:这是老舍!大反动权威!他反对毛主席......


痛失诺奖?“人民艺术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读了一天毛泽东诗词

老舍在工作


1966年8月24日,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他什么话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都没有带走,唯一做的事情,是在投湖前读了一整天的毛泽东诗词......


【写在后面】

一代文坛巨匠的传奇人生,至此谢幕。我们回望老舍走过的路,他给我们留下的是数不尽的文学宝藏、是清醒独立的学者态度、始终如一的人文关怀、更是对民族同胞的深深同情。

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人民艺术家”,老舍。

你对老舍的印象是什么?你喜欢他的那些作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

茫茫人海,我们相遇,这里是 ,精选书和影视,用最真诚的文字,为亲爱的你赋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