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諾獎?“人民藝術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讀了一天毛澤東詩詞

“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裡。”

——刻在老舍墓碑上的一句話

吃苦耐勞的車伕祥子,終於走向了不人不鬼的自我毀滅之路;一間小小茶館,容納三教九流、包羅社會萬象、見證動盪中國的屈辱與反抗;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小羊圈衚衕裡上演著祁、錢、冠三家的小人物在大時代裡的艱難曲折......

《駱駝祥子》、《茶館》、《四世同堂》,還有數不盡的名篇佳作,皆出自同一人筆下,這些作品不但在當時引發轟動,在今天仍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啟示。是誰的筆桿子有如此大魔力?他就是——語言大師老舍。


痛失諾獎?“人民藝術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讀了一天毛澤東詩詞

青年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慶復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因為老舍生於陰曆立春,父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百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度世同堂》,劇本《茶館》。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文壇巨匠,老舍先生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晚年的悲慘遭遇更令人倍感痛心,各種各樣的故事一直層出不窮,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為你解開老舍的人生密碼。


中國諾獎第一人?原來我們一直都錯了

諾貝爾文學獎,歷來都是文人競相追逐的對象,它象徵著外界對自己文學實力的充分認可。自1901年諾獎首次頒發以來,我們在文學領域的戰績著實慘淡,甚至可以說是顆粒無收,

直到2012年莫言首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才算終結了該獎項的空白歷史。

近年來,有人認為,莫言並非中國第一位“諾獎”獲得者,在他前面,還有老舍。


痛失諾獎?“人民藝術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讀了一天毛澤東詩詞

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


舒乙首次透露:1968年老舍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諾獎的評選過程複雜且嚴格,首先由評選委員提名,然後是根據名單進行秘密投票,要經過好多輪篩選,才能確定諾獎的最後的五位角逐者,最終,得票最多的就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層層篩選過後,他是最後剩下的五個人之一,至於秘密投票結果,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國已經進入了“文革”高峰。各國謠傳老舍已經去世,瑞典就派駐華大使去尋訪老舍下落,又發動其它國家進行聯合調查,中國官方當時對此沒有答覆,但評獎小組的調查結果表明,老舍死於1966年8月24日。由於諾貝爾獎一般不頒給已故之人,所以評選委員會最終決定在剩下的4個人中重新進行評選,結果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痛失諾獎?“人民藝術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讀了一天毛澤東詩詞

川端康成


一直以來,大家似乎都對老舍錯失諾獎的故事深信不疑,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然,根據日度本《朝日新聞》、英國《衛報》2019年1月3日的報道,瑞典皇家學院官網披露了當年評選全程,可以肯定的是:1968年的諾獎角逐名單,共有83名候選人,老舍並不在其中。

上述這些第一手材料可以充分證明,那些老舍不遇難可在1968年穩操諾獎勝券的論斷,皆為謠言。


新中國首位“人民藝術家”——淺論老舍的文學成


一、最具民族風情——題材多取自老北京市民生活。

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舊有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權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衝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


痛失諾獎?“人民藝術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讀了一天毛澤東詩詞

電視劇《二馬》劇照,改編自老舍同名小說


小說《二馬》就講述了這樣一箇中國人在英國的故事:老馬的兄弟去世,遺囑裡將自己在倫敦畢生的心血——一間古玩鋪子,留給了老馬。於是老馬小馬飄洋過海到了倫敦,寄居在一對英國母女家中,不曾想,日久生情,二馬爺倆兒居然對住在同一屋簷下的溫都母女產生了"愛情"。

老舍借二馬和溫都母女之間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辛辣地諷刺了自己民族的懶惰、不思進取等現象,深刻揭露了國民性中一系列令人堪憂的特質。同時以英國的普通市民為隱喻,譴責了當時西方各國根深蒂固的種族優越感和民族文化偏見。整部作品並不只以其極高的文學價值,還因其突出的社會價值,在中國近代文壇佔據著重要位置。

二、最深刻人文關懷——洞悉複雜人性與社會

老舍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衝突,

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


痛失諾獎?“人民藝術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讀了一天毛澤東詩詞

話劇《茶館》劇照


經典戲劇《茶館》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

功力深厚、洞察人性的老舍“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茶館老闆、有吃皇糧的旗人、辦實業的資本家、清宮裡的太監、信奉洋教的教士、窮困潦倒的農民,以及特務、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洋洋灑灑近50人,形象豐滿典型,無一雷同。

全劇向世人展示的是一幅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老舍選取最平凡的小茶館,意指卻是整個大時代,形象的傳達出歷史鉅變下,新中國誕生的必然性。


投湖前的怪異舉動,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即使是享譽中外的大文豪,終究沒能逃過那場浩劫。十年動亂,老舍受盡種種非人的屈辱,更讓他難以承受的是,就連最親愛的家人,為了自保也著急與他劃清界限,加入到瘋狂批鬥的人群中。


痛失諾獎?“人民藝術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讀了一天毛澤東詩詞

老舍和家人在一起


身心飽受摧殘的老舍,看不到前路一點光亮,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心為國,卻還要遭受這般不公正的待遇?他兢兢業業一生,1966年7月,因為大口吐血,老舍住進北京醫院接受治療,因為心裡記掛著工作,8月23日,尚未痊癒的他掙扎著去北京市文聯上班,一位紅衛兵發現了他,馬上大叫:這是老舍!大反動權威!他反對毛主席......


痛失諾獎?“人民藝術家”老舍含冤投湖前,竟讀了一天毛澤東詩詞

老舍在工作


1966年8月24日,老舍因不堪忍受紅衛兵的暴力批鬥,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盡。他什麼話也沒有留下,什麼東西都沒有帶走,唯一做的事情,是在投湖前讀了一整天的毛澤東詩詞......


【寫在後面】

一代文壇巨匠的傳奇人生,至此謝幕。我們回望老舍走過的路,他給我們留下的是數不盡的文學寶藏、是清醒獨立的學者態度、始終如一的人文關懷、更是對民族同胞的深深同情。

我們將永遠記住他——“人民藝術家”,老舍。

你對老舍的印象是什麼?你喜歡他的那些作品?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

茫茫人海,我們相遇,這裡是 ,精選書和影視,用最真誠的文字,為親愛的你賦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