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唐楷時間久了會感覺拘謹怎麼辦?換成智永的《千字文》試試

零起點學習書法一般從楷書學起,學習楷書又多從臨習唐楷開始。中國楷書四大家中,趙孟頫的字因為本身就帶有明顯的行楷筆意,還好一些,而唐楷大家歐陽詢、顏真卿和柳公權的字則因為法度森嚴、結構和筆法都過於嚴謹刻板,臨習時間久了就會感覺拘謹,筆法上放不開,尤其是從楷書向行書過渡就很難出帖。

臨摹唐楷時間久了會感覺拘謹怎麼辦?換成智永的《千字文》試試

初學書法多從唐楷開始

那麼,遇到上述情況應該怎樣繼續學習呢?我的建議是:換成智永的《真書千字文》,然後結合唐楷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特殊效果。

臨習唐楷為什麼會越寫越拘謹?

中國書法各種書體中,楷書同草書是出現最晚的書體。但現代人零基礎學習書法最好從楷書學起,這是因為楷書具有筆畫橫平豎直,規範整齊的特點,而且書寫時注重筆畫的起、行、收完整過程,書寫速度相對緩慢,便於初學者學習和掌握。而對於剛剛識字的兒童初學者,因為楷書字體同教課書上的印刷體一致,還便於孩子認識漢字,提高書法學習的興趣。

中國楷書最頂峰的發展時期是唐朝,唐楷也就成為楷書最典型的代表,而其中最優秀的唐楷書法家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虞世南等,他們的楷書雖然風格各異,但共同的特點卻是:

  • 法度森嚴:筆法講究中鋒行筆,少用側鋒,絕對禁止偏鋒。起筆多藏鋒,收筆要護尾。而且筆筆到位,絕對不能出現草率和荒浮;
  • 結構規範:單字結體以長方或正方為主,橫平豎直,筆畫排列整齊,穿插有序,疏密得當,重心平穩,絕對不能出現誇張變形;
  • 章法均勻:唐楷的特點是章法佈局儘管單字依字定型,大小各異,但橫成列、豎有行,排列組合整齊劃一,絕對不能越界和扭曲。
臨摹唐楷時間久了會感覺拘謹怎麼辦?換成智永的《千字文》試試

唐楷部分代表碑帖

由於唐楷的上述特徵,長期臨習唐楷碑帖就會養成規規矩矩的書寫習慣,筆法上就會放不開,寫出的字就會感覺拘謹而死板。這也是很多現代書家崇尚行草,而貶抑楷書的重要原因。所以,很多有經驗而負責任的書法老師都建議學生臨習一段時間的唐楷並且有了一定基礎之後,就同時教授他們學習行楷書,目的就是糾正唐楷書法的上述弊端。我在頭條號上也經常回答一些初學書法的朋友提出的相關問題,多建議他們在練習唐楷的基礎上同時臨習智永的《真書千字文》。

有必要先簡述智永其人和《千字文》其文

先說智永——

智永是南北朝時期著名書法家,同懷仁、懷素一樣也是一位出家人,被稱為“永禪師”。智永出身書法世家,是王羲之第七代嫡孫。出家後閉門研習王羲之《蘭亭序》達二十年之久,光用廢了的筆頭就積攢了一大筐,後來他就專門將這些的筆頭埋葬,成就了書法文化史上有名的“退筆塚”典故。後來,他專門書寫周興嗣集王羲之字而成的《千字文》給當地老百姓習字用,目的也是為了推廣王羲之的書法。據說他一共抄寫了800多本,但目前留存於世的墨跡只有一本了,遺憾的是這個版本還在日本人手裡,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這個存本的印刷本了。

智永當時臨寫的《蘭亭序》應該是王羲之的真跡,他手寫的《千字文》也應該是原始本,所以,他現在留存於世的《千字文》版本應該是最接近原版。我們現在學習王羲之的書法沒法見到墨跡本,而學習智永的書法可以最接近王羲之筆法真諦。

再說《千字文》——

《千字文》是由梁武帝時期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據說,梁武帝也是王羲之的忠實粉絲,同唐太宗李世民一樣喜歡《蘭亭序》,但他比王羲之好的地方在於沒有將《蘭亭序》帶進墳墓,這才使得褚遂良等唐代大書法家有機會臨摹真跡。為了讓他的子孫更好地學習王羲之書法,他命人將王羲之書法碑上拓印下1000個互不重複的單字,然後交給周興嗣,令其編撰成有內容、有韻律、上下連貫的文章,以更好地讓他的皇子皇孫們學習和記憶。

沒想到這個周興嗣卻真下起了狠功夫,他不僅將這一千個互不關聯的單字連綴成文,而且還是一篇韻文,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這篇文章將中國歷史上樑以前發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典故貫穿在一起,四言一句,朗朗上口,文理兼具。臨習智永書寫的《千字文》不僅可以學習書法,能學習中國歷史文化,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所以,

我一直主張初學書法的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兼學這篇《千字文》目的也在於此。

歷代書法名家多有書寫《千字文》者,其中最有名的要數歐陽詢的行書版本、趙孟頫的真草對照本和智永的真草對照本,現代書法大師啟功先生也有楷書、行書對照版本,其中,我認為以智永禪師的版本最佳。

臨摹唐楷時間久了會感覺拘謹怎麼辦?換成智永的《千字文》試試

智永《真書千字文》局部

為什麼臨習智永真書《千字文》能夠克化唐楷的拘謹?

克服唐楷拘謹死板的書寫筆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其基礎上同時練習行書或行楷書。而智永的《真書千字文》雖然被歸類為楷書行列,但在筆法和結構上卻分明帶有行楷書的韻味,也可以稱之為“動感楷書”。

智永是南北朝時期人,介於魏晉與唐朝之間,又因為其書法傳承於王羲之,在晉楷和唐楷之間起到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智永《真書千字文》(以下簡稱為智楷)同唐楷相比,在筆法、結構和章法上主要區別在於:

(一)在筆法上

唐楷嚴格講究起筆藏鋒、行筆提按和收筆護尾,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的楷書作品都是這樣的要求。而智楷則具有以下不同的特徵:

1、起筆多露鋒入紙。除非一些作為主筆的長橫、長豎筆畫起筆使用切筆以外,大多數筆畫的起筆採用露鋒入紙,往往帶有明顯的尖角;

臨摹唐楷時間久了會感覺拘謹怎麼辦?換成智永的《千字文》試試

智楷與唐楷在起筆上的不同

2、入紙前凌空取勢。這是智楷最大的一個筆法特徵,即毛筆的尖鋒在入紙前,先在空中劃虛線,所以,毛筆入紙後能夠看到明顯的尖鋒痕跡,這是所有唐楷所不具有的特徵;

臨摹唐楷時間久了會感覺拘謹怎麼辦?換成智永的《千字文》試試

智楷典型筆法:凌空取勢

3、長筆畫講究提按。智楷同唐楷講究提按不盡相同,唐楷的長筆畫提按順序是“按——提——按”,兩個動作的時間長度大致相同,而智楷則是“按——提、按”、或者“按、提——按,兩個過渡段不等距;

臨摹唐楷時間久了會感覺拘謹怎麼辦?換成智永的《千字文》試試

智楷裡的提按

(二)在結構上

唐楷結字中宮收緊,字形以長方或正方為主,筆畫排列等距勻稱。智楷雖然總體上還是恪守這些基本原則,但卻不再那麼刻板拘泥,而是在一些字的處理上進行靈活變通。

1、因字立形,大小隨意。這個特徵在唐楷碑帖中也有表現,但卻儘量將小體型的字向大處寫,將大體型的字往小處壓。而智楷則不再作字形上的調整,一任大小字隨形而定,率性自然,卻增加了不少章法上的意趣。

臨摹唐楷時間久了會感覺拘謹怎麼辦?換成智永的《千字文》試試

智楷字形隨形而定

2、筆畫排列,上緊下松。智楷在筆畫排列和重心安排上堅持疏密均勻和中宮收緊的原則,所以,整體上同唐楷嚴謹內斂的風格是一致的。但智楷不同於唐之處在於,智楷筆畫排列上緊下松,重心偏上,下部筆畫往往寫的比較粗重,看起來就很穩定、很有質感。

臨摹唐楷時間久了會感覺拘謹怎麼辦?換成智永的《千字文》試試

智楷字形結構

3、章法佈局,多姿多彩。唐楷碑帖因為字形大小均衡,排列整齊劃一,而限制了章法佈局的靈活性,這也是唐楷倍受現代流行書風詬病的主要原因。智楷因為書寫時間大大早於唐楷,所以就沒有這些條條框框的限制,反而更加靈活多姿,意趣盎然。一是字型大小隨形。前邊已經說過,不再贅述了;二是筆畫前後呼應。不論是單字前後筆畫之間,還是上下相鄰字之間,智楷不同於唐楷基本不連貫的用筆方式,而是前後呼應,筆畫連貫,氣息貫通,有的筆畫或字與字之間甚至出現行楷書裡的牽絲引帶,看起來就順暢靈動,韻味無窮;三是用筆方圓結合。唐楷書法多用方筆,表現的稜角分明,中規中矩,而智楷則靈活的多,用筆方圓相濟,變化多樣,這也是克服唐楷拘謹死板的一個重要方面。

臨摹唐楷時間久了會感覺拘謹怎麼辦?換成智永的《千字文》試試

智楷的章法表現

結語:給初學書法朋友的三點建議

  • 初學書法,尤其是零基礎學習書法最好從唐楷開始學習,無論是學習歐陽詢,還是顏真卿、柳公權,一定要紮紮實實地認真臨帖。根據我個人的學習經驗,這個過程至少要達到一年以上;
  • 臨習唐楷碑帖一年以後,開始臨習智永的《真書千字文》,其間可以同時臨習以前學習的唐楷,也可以暫時放下,單獨臨習智楷。我感覺,這個過程至少要達到半年以上;
  • 臨習半年以上智楷之後,再回頭臨習原來的唐楷,一定會有不同的感悟,對以前的筆法、結構和章法會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時,如果升級學習行楷書一定會很容易出帖,水到渠成。
臨摹唐楷時間久了會感覺拘謹怎麼辦?換成智永的《千字文》試試

方圓居主人臨習智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