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星宿”在夜空中有什么作用

我们在“ ”里知道了,一个“恒星月”是27天多一些,把月亮每天经过的比较亮的星星定为一个“星宿”,一共定义了二十八个星星。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定义这“二十八”个星星呢?

“二十八星宿”在夜空中有什么作用

我们知道星星大部分是恒星(相对位置不怎么变动的星星),在夜空中 金、木、水、火、土是五个行星。

天上还有月亮和太阳。

五个“行星”和月亮、太阳,相对恒星是变化的。我们就可以用“二十八宿”记录他们运行到的位置,比如《左传》里就有“岁在星纪”“岁在鹑火”的记载,“岁”是“岁星”,也就是木星。“星纪”“鹑火”是“十二次”,和“二十八宿”有一定的关系。

“二十八星宿”在夜空中有什么作用

《汉书·律历志》中把“二十八宿”和“二十四节气”也对应了起来,比如“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二十四”个点。

“二十八星宿”在夜空中有什么作用

所以“二十八宿”是古人在“天球”上的定位点。

那么“二十八宿”把“天球”均分成了28份吗?

还是《汉书·律历志》“角十二。 亢九。 氐十五。 房五。 心五。 尾十八。 箕十一。东七十五度。”其中“十二”“九”是在“天球”中所占的“度数”。

从上面看很明显不是均分的。

“二十八星宿”在夜空中有什么作用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二十八宿”有的在“天赤道”上有的在“黄道”上,有的既不在“黄道”又不在“天赤道”上。

我们知道“北极星”是会变的(参见 ),所以“天赤道”也会变化,那么距离比较近的两个“星宿”间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吗?

历史上是发生过这种事情的。

例如13世纪后,觜宿的“距星”和参宿“距星”的赤经前后调转,后来就把觜宿和参宿的“距星”改了。

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古人很容易把天空中比较亮的星星当作“距星”,但有的比较亮的星星离“天赤道”比较远,后来就改用“天赤道”“黄道”附近暗一些的星星作为“距星”。

为什么改成“天赤道”“黄道”附近的呢?

“二十四节气”是“黄道”上的点,月亮,以及五个“行星”也大致在这一带,比较好观测。

“二十八星宿”在夜空中有什么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