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平到北京,新中國定首都背後的那些事


從北平到北京,新中國定首都背後的那些事


中共中央“紅都”的遷移史

自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到1949年10月新中國的建立,這中間,曾有一些城市成為過我們的“紅都”,比如,瑞金做過蘇維埃政府的首都,延安做過邊區政府的首都。

當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我們的共產黨政權將走向哪裡,中共中央政府的駐地又要走向哪裡,已經成為當時領導人們思考的問題,哈爾濱和淮陰就這樣的走進了他們的視野中。

哈爾濱,中國東北的大型城市,靠近蘇聯。在毛澤東心目中,中國是一隻矯健的雄雞,黑龍江省宛如一隻展翅的天鵝,而哈爾濱則是這“天鵝頸下的珍珠”。考慮到哈爾濱靠近蘇聯,遠離國民黨的政權統治核心區,即便於取得支援和幫助,又可以避免遭受四面受敵的危險,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作出決定,在這裡宣佈建設新中國,執行中央作出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

為此,中央警衛團一分為二,由李富治帶其一部,先行趕往河北承德,承擔中央轉移中轉站的工作。但是,在這個時候,局勢突然發生了變化,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增兵東北,搶佔了交通要道,中共中央在綜合的考慮了之後,放棄了向哈爾濱轉移的計劃。

淮陰,地處華中,這裡在人民民主政府的領導下,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商業比較發達,文教事業蓬勃發展,而且是蘇北、蘇中、淮北、淮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通向各個革命根據地的水陸交通樞紐。在當時有著全中國民主建設的楷模與榜樣之稱。國共雙方在簽訂了雙十協定、停戰協定之後,中共中央的領導人們曾經商議,如果建立建和政府,蔣介石回到國都南京,中央政府也應該南遷到附近地域,以便於共商國是。

然而,形勢突變,就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以及蘇皖邊區人民政府慎重而機密地籌辦著迎候中共中央機關從延安南遷到淮陰的時候,國民黨政府撕毀了這兩份協定,開始向解放區發起進攻,國民黨的報紙也不斷的傳遞出“武力收復蘇北”“討伐蘇北”的反共言論。就這樣,中共中央就放棄了“和平民主新階段已經到來”的估計,取消了中央機關從延安南遷淮陰的計劃。

從北平到北京,新中國定首都背後的那些事


客觀條件較好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屬意北平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九月會議”,這是自日本投降以來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的進程,提出了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從根本上推翻國民黨政府的日程表。在這次會議期間,毛澤東同當時負責在山西作戰的徐向前有過一段談話,談話中毛澤東提到了“最好北平不要打”,透露出和平解放北平與定都北平的心願。

在平津戰役中,聶榮臻獲悉,駐守北平的國民黨將領博作義可能願意談判,於是和羅榮桓商議後向中央軍委建議:攻下天津,迫使傅作義就範,爭取北平不戰而解決。毛澤東明確回覆:“ 今後.我軍作戰主要是奪取大城市。能和平解決的儘量和平解決。北平最好不打!中國人民為解放事業流的血實在是太多了!”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任命彭真為中共北平市委書記、葉劍英為北平軍管會主任兼北平市市長,領導北平的接管工作。在西柏坡,毛澤東對彭真和葉劍英囑咐:“這次接管北平, 影響到中外。你們務必要像接管瀋陽、濟南那樣,取得更好的成績,不要落在瀋陽、濟南之後。另外,還要特別防止出現過去某些‘左’的做法。”葉劍英感覺到,毛澤東可能是要選擇將北平定為首都,1948年12月17日,中共北平市委第一次會議在河北保定召開,中心議題是研究有關接管工作。葉劍英在會上明確地說:“北平是中外聞名的歷史文化古都,將來有可能成為新中國的首都。其接管工作進行得如何,直接關係到我們共產黨和解放軍的聲望,關係到其他尚待解放城市的接管工作。我們務必要把眼前工作搞好。”

1949年初,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王稼祥抵達西柏坡,與毛澤東見了面,毛澤東和他聊起了建都的問題:“我們很快要取得全國的勝利了,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們的政府定都在何處?歷史上,歷朝歷代不是定都在西安、洛陽,就是開封,要不就是南京、北平。我們的首都定在哪裡合適?中央雖有個考慮,但還沒有最後的答案。”

王稼祥略一沉思說:“依我看, 現在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雖然自稱虎踞龍盤,地理險要,但只要翻開歷史就會知道,凡建都金陵王朝,包括國民黨政府都是短命的。這樣講,帶有歷史宿命論的色彩.我們當然不相信這。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南京離東南沿海太近,從當前的國際形勢來看,這是一個很大缺陷,我們定都最好不選在南京。再看落陽,它的缺陷是沒有一座像樣的建築,辦公的地方都沒有,因中原連年戰亂經濟落後,而且這種局面不是短期內所能改觀的,加之交通以及黃河的水患等問題,也失去了作為京都的地位。現在中國的疆域不是漢隋唐時代了,那時長城就是邊境線,現在長城橫臥於中國的腹地。因此洛陽在地理位置上已不再具有中心的特點。這樣一來,選洛陽為都也不合適。”

毛澤東笑著問道:“那麼, 哪裡可以定都呢?”王稼祥沉穩地說:“我認為我國首都最理想的地點應選在北平。北平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圈內,而且扼守聯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謂今日中國的命脈之所在。同時,它又鄰近蘇聯和蒙古。無戰爭之憂,雖然離海較近,但渤海是中國內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從戰略上看也比較安全,一旦國際上有事,不致立即使京師震動。此外,北平是明清兩代的帝都,從人民群眾的心理上也樂於接受。考慮到這些有利條件,我認為首都應定在北平。”

毛澤東聽了王稼祥的意見後連聲稱:“有道理,有道理。稼祥,你的分析正合我意。看來,我們的首都就定在北平。蔣介石的國都在南京,他的基礎是江浙資本家。我們要把國都建在北平,我們也要在北平找到我們的基礎,這就是工人階級和廣大的勞動群眾。”

從北平到北京,新中國定首都背後的那些事


北平的和平解放,為定都於此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949年1月14日,天津戰役打響,經過29個小時激戰,天津解放。次日,傅作義便派出代表商談和平解放北平。1月17日,傅作義召集華北7省市參議會,討論和平問題,北平前特別市市長何思源以北平市榮譽市民的身份出席會議。會前訪問了北平軍事將領的何思源,請求博作義和他的部屬,顧念北平20多萬人民的痛苦和幾千年的文化古蹟,走和平道路。何思源還在會上提出了三點要求:一、要求將北平改為北京,北京人最討厭北平這個名稱,改北京是最符合民心的;二、要求在北京設中央政府,北京人以前最喜歡自稱“天子腳下臣”,越靠近中央越好:三、要求中央政府統一全權。

傅作義於1949年1月22日宣佈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古老的北平得以完整保存。北平所有名勝古蹟,都受到保護,沒有遭到任何損失,城市裡的生產和生活一切正常。北平的和平解放,為新中國定都北平提供了有利條件。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會上,毛澤東提出定都北平。他講:“我們希望四月或五月佔領南京。然後在北平召集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並定都北平。”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乘車離開西柏坡,向北平進發。毛澤東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周恩來笑著說:“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考個好成績”,這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決定定都北平的第一個願望1949年10月1日,隨著天安門城樓上那一聲鏗鏘有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國走入了新的時代。在這時,舊的北平沒有了,新的北京出現了,由此開啟了北京作為中央政府駐地、成為新中國首都的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