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魯亞克《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你就一直在路上”

文|水月正能量

凱魯亞克《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你就一直在路上”

坐在草地上的少年

“只要內心依然滾燙,你就一直在路上”。——凱魯亞克《在路上》

曾經,校園裡的我們,無憂無慮,生活的煩惱都由父母幫我們頂著,心中常懷理想,嚮往著美好的人生。然而離開校園以後才發現理想的豐滿,現實的骨感。

為了生存與安穩,我們不得不暫且擱置理想,融入社會。期盼著每月工資到賬的那一刻,盤算著何時能買到房。眼神空洞,內心焦慮。職場的快節奏讓我們變得麻木,像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曾經那個會哭會笑,朝氣蓬勃的少年去哪裡了?

是否有那麼一瞬,我們想要逃離鋼筋水泥的城市,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享受和感知生命的單純美妙?是否有那麼一瞬,想要尋找支撐我們的永不枯竭的信念?

還記得《天空中最亮的心》那段動人的旋律:“我祈禱擁有一顆透明的心靈和會流淚的眼睛。給我再去相信的勇氣。每當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每當我迷失在黑夜裡,夜空中最亮的星,請指引我走出去”。

疲憊的心靈需要精神的指引,麻木的感覺需要激情的喚醒。迷失的自我有待重新歸位。

小說《在路上》正是這樣一部,激勵著一代年輕人在生活之路上尋找信仰和力量的作品。

凱魯亞克《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你就一直在路上”

《在路上》讀客版 封面

《在路上》的作者傑克·凱魯亞克是美國作家,被稱為20世紀頭號文學浪子。他信仰天主教,對中國禪宗思想感興趣。年輕的時候桀驁不馴,年長後卻渴望歸隱山林,書寫老年幸福生活。

《在路上》源於作者真實的經歷,小說絕大多數是自傳性的。它記錄了從1947年起,垮掉派一夥橫穿美國的狂野旅行,作者著重講述了“我”薩爾、迪恩等人荒誕不經的生活經歷與思想蛻變。反映了年輕人在痛苦中的自我掙扎與探尋的過程。它誕生於二戰後,人們的注意力支離破碎,敏感性遲鈍薄弱的時代。

《在路上》是一本在當時具有相當影響力的書。它所倡導的掙脫束縛,嚮往精神自由、熱愛生活、找尋自我和追求理想與信仰的精神,在高壓而沉悶的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珍貴。

正如鮑勃·迪倫所說,《在路上》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既有思想上的,也有生活方式上的。它影響了流行文化,在路上的經歷給了很多公路電影啟發,關於沉迷爵士樂的描述影響了流行音樂,被搖滾音樂人奉為聖典。

感恩而死樂隊主唱傑瑞·加西亞說:“如果不是因為凱魯亞克打開了這道門,我不知道如何獲得去做那些事情的勇氣或願景,甚至只相信那些東西存在的可能性。”

喬布斯在《在路上》的影響下,創立了蘋果公司。正是在喬布斯的帶領下,蘋果公司做出了改變人們生活的創新技術。

凱魯亞克《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你就一直在路上”

《在路上》插圖

《在路上》為何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它帶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發與現實意義?

一、在路上找尋人生的意義與幸福的方向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本是疲憊、潦倒的意思,後被凱魯亞克賦予了歡騰、幸福的含義。

迪恩等人秉承著勇往直前的精神,用一顆滾燙的心,穿梭於光怪陸離的城市叢林裡,探尋自我價值和人生意義。

他們對瘋狂攫取金錢不屑一顧,卻忠於內心向往的幸福。他們從不抱怨,對生活充滿熱誠,樂觀面對生活中的煩心事。他們率直、誠懇,無拘無束,毫無顧忌地開懷大笑。他們會為天上的星星痴迷,會為如畫的風景悸動。在路上思考反省著人生。

這正是垮掉一派值得肯定的地方:非金錢至上,在迷茫中找尋自我,迎來信仰的迴歸,獲得內心的安定。

凱魯亞克《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你就一直在路上”

電影《在路上》劇照

作者在書中寫道:“生命是神聖的,分分秒秒都十分珍貴。我是個年輕的作家,我想上路”。

他聽從內心的召喚,一次次踏上了旅程。他相信只要一直走下去,一定會收穫啟示和一切。

經過在路上的磨練,浪蕩不羈的迪恩等人終於明白生活的不易和家人的珍貴。他們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各自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人天生就是為了意義而生。沒有意義的人生如夢魘一般瘋狂和喧囂,讓人陷入可悲與空虛。只要把內心稍稍揭開,無處安放的心靈便要努力尋求歸宿。

儘管每個人追求的人生截然不同,但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

有的人坐擁萬貫家財卻陷入中年危機的迷茫,有的人在轟轟烈烈中迷失自我,有的人滿足於安穩平淡。

什麼事值得你付出青春,什麼東西值得你追尋直到生命的盡頭?是什麼讓你激動不已,又是什麼讓你安寧幸福?那就是我們的人生意義所在。

正如作者一如既往地在路上找尋著最初的希望,追逐著他的“星辰”。

凱魯亞克《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你就一直在路上”

仰望星空

二、人生的意義在於創造美好

屠格涅夫說:“我們的生命雖然短暫而且渺小,但是偉大的一切都由人的手所造成。”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崇高的任務,便找到人生的方向和希望。

高爾基說:“生活的意義在於創造,而創造是獨立自在、沒有止境的!”

由此可見,人生的意義在於,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創造之中。

凱魯亞克本人就是最好的例證。他在整個旅行期間筆耕不輟,用稿紙記錄著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感。創作的熱情,使他克服了旅途中的困難。對寫作堅持不懈地追求,讓他最終達成所願。

他把寫作激情發揮到了極致,掙脫了一切寫作的束縛,不間斷地打字,僅用三週便完成了整部作品。

凱魯亞克《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你就一直在路上”

電影劇照《在路上》主人公薩爾

對於身處新時代的我們,應該如何實現人生的意義呢?

三、如何更好地實現人生的意義?

  • 釋放向善的天性,點燃創造的激情

人天生就有創造的意願,具體來說就是,趨向幸福的趨向和樂於奉獻的使命感。心理學家馬斯諾認為,人有自我實現的需求。這源於自我實現的天性。就像植物不用播種也能向上生長。

釋放我們向善的天性,點燃創造的激情,突破束縛的枷鎖,發揮蘊藏的潛能。爆發出令人驚歎的活力與創造力,並享受創造和付出的快樂。

  • 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知生命的美好

要說《在路上》是一本遊記也不為過。裡面有很多壯美風景的描寫,帶給讀者美的享受。

仰躺著,直面壯麗的蒼穹,凝視璀璨的夜空,欣賞美妙地閃耀著的皎潔星光。在草原花叢中愜意地散著步。在綿延至山麓小丘的棉田裡採摘棉花。把頭伸出窗外,呼吸著芬芳的空氣。踩在鐵軌上,伸出兩臂,保持平衡。毫無顧忌踏著節拍起舞……生活原來有那麼多美好的時刻。

在路上奔走,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中,召喚感知力,擺脫原有環境的侷促,釋放壓力與情緒,盡情綻放內心的喜悅。

凱魯亞克《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你就一直在路上”

擁抱大自然

  • 保持心靈的純淨,讓信仰引領我們前進

身處浮世,內心難免動搖、迷茫。信仰就像天空中最亮的星,指引著方向,給予我們信心與勇氣。

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在現實中,沒有信仰的人就會變得沒有生機,沒有希望,內心深處焦慮不安。”有信仰,人生才不會隨波逐流;有信仰,心靈才不會無處安放。

信仰連接著積極美好的事物,是哲思與智慧的源泉,能帶你穿越迷霧,達成人生的目標。正如高爾基所說,“信仰是人類認識自己智慧的力量的結果。”

想要接近智慧,就要保持心靈的純淨,不斷地在人生之路上磨練心性。

凱魯亞克《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你就一直在路上”

  • 彰顯個性不代表自我放縱,加強自律才能自我主宰

《在路上》宣揚天性解放。他們肆意揮灑著熱情。他們隨性、灑脫、無拘無束。可是一味地放縱,失去自律,不顧及他人感受,也會受到良心的譴責。

迪恩一度想在路上放縱享樂,擺脫對家庭的責任,逃避痛苦的感受。事實上,問題不會自行消失,逃避只會越來越糟。為了旅行棄家庭不顧,致使婚姻破裂。他落魄、居無定所、不名一文,連養育孩子的經濟能力都沒有。

迪恩失敗的背後有著一顆受傷的心。他從小沒有母親,父親早逝,破碎的原生家庭,讓他體內充滿叛逆,缺乏自制力,道德觀念薄弱,對感情不負責任,與妻子的爭吵讓他苦惱而絕望。面對他人的指責,迪恩開始反省自己。

漂泊艱辛的旅途、讓他意識到家人的可貴和家庭的溫暖。嗷嗷待哺的孩子和苦苦支撐的妻子,喚醒了他身為丈夫和父親應擔負的責任。他的人格漸漸走向成熟,他深情地告別與他同行的薩爾,從此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

凱魯亞克《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你就一直在路上”

嚮往自由並不是逃避責任的藉口,更不是道德觀念薄弱的理由。只有在一定的規則範圍內的自由才是能夠長久的自由。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裡有一句話:“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沒有自律,不懂得推遲滿足感,貪圖一時安逸,遇事不能權衡輕重,最後必然一事無成。狂野的駿馬需要冷靜的韁繩。激情與活力為德性服務,才有價值。

不同於迪恩肆意放縱,薩爾的原型即作者本人在狂熱中復歸冷靜。作者認為,許多人身上,兼有熱與冷兩種特質。

儘管迪恩等人有種種缺點,但作者更多地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他們的廝混與瘋狂。正如作家毛姆認為的那樣,寫作不是評判,而是反映。人無完人,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正因不完美才要在路上成長與自我探尋。

尾聲

美國作家唐納德·米勒在《走一千年行萬里路》一書中寫下:“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其實都在創作故事,事實上,假如我們所做出的選擇,不能幫助我們寫出一則精彩的故事,那我們的生活也將喪失意義”。

在路上,每個人都在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故事。我們生來就是為了彰顯內在的榮光。

站在現在和未來的人生節點,不要嘆息,繼續前進,只要內心依然滾燙,你就一直在路上。讓我們懷著一顆熾熱的心,去探尋,去成長,去遇見更好的自己,幸福就在前方。

-end-

歡迎關注@水月正能量,分享哲思與智慧,通過閱讀開拓視野、提升認知、撫慰心靈。


凱魯亞克《在路上》:“只要內心依然滾燙,你就一直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