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要麼永遠年輕,要麼熱淚盈眶

因為我喜歡的事情太多了,最後只有失敗。就像流星一樣不停地奔波,直至墜落。除了失敗,我什麼也不能給予別人。

這個世界上有些書你知道你早晚會去讀,《在路上》對於我來說屬於這種。很多年前看兩三行介紹,就知道你終究有一天會去找來讀的書,就像和一個人對視兩秒,就知道你們是否能心靈相通一樣,要是從心理上掰碎了細嚼,也未必分析不出道理一二來,不過,那全無意義。

《在路上》要麼永遠年輕,要麼熱淚盈眶

花了一週的時間讀完了這本美國的經典著作。開始的時候逐字逐句的閱讀,到後面就開始囫圇吞棗,最後草草翻完,一無所獲。


我以為是我的閱讀能力出了問題,在網上瞄了下,才發現也許是翻譯的原因而導致我無法完全理解書中所要傳達的真實含義。我讀的是王永年版本的,沒讀過英文原著也不好說他翻譯的一塌糊塗,但是確實沒有領會精髓。

《在路上》要麼永遠年輕,要麼熱淚盈眶

許多的描寫看不出背後的情境和邏輯關係,所有的人都似乎癲狂而躁鬱,我甚至弄不清楚這樣一群只不過喜歡團體自助遊的年輕人為什麼會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在我看來他們只是像所有其他青春迷茫而又精力過剩的年輕人一樣喜歡用這樣一種玩世不恭的方式來試圖發洩自己的與眾不同罷了,充其量是有些叛逆,“垮掉”又從何說起?從這個譯本里我沒有找到beat generation的意義。

同為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代表,卻鮮有威廉·巴勒斯《裸體午餐》裡幾乎成為整個流派招致主流詬病的刻板印象的、表現為語言失序、意識迷亂、畫面令人生理不適的、與縱慾和墮落糾纏不清的反抗與破壞性,凱魯亞克異常真誠、由內自外地用一場時刻充滿自我懷疑與反思的旅行拓寬了其精神內核,賦予其如音樂節拍之“歡騰”與“幸福”義。

《在路上》要麼永遠年輕,要麼熱淚盈眶


對自由的求索和天性的解放並非是對秩序和正統的全然棄絕和摧毀,即使“進入亙古的陰影,在淒涼的凡人的領域裡”被死亡催逼,也要“奔向所有的天使起飛投入聖潔虛無空間的跳板”,“無數安樂鄉在星球像飛蛾似的旋轉的太空中分分墜落”,或許有過迷惘、疲憊、爭吵和放縱,但死裡復活希望仍在,如同“千萬次的入睡醒來”。以及,我有多討厭《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我就有多喜愛《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