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保險那些事兒」在路上

□陳國慶

“路上的辛酸已融進我的眼睛/心靈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堅定/在路上 用我心靈的呼聲……”劉歡的歌曲《在路上》,道出了風雨兼程的人生,一路的蒼涼和悲壯。

「我和保險那些事兒」在路上

命運的機緣巧合,20多年前,我有幸走入保險行業,成為一名保險人。工作伊始,我先是在基層所裡展業。當叩響客戶的家門開始一天的陌拜,不知迎接我的是笑臉,還是懷疑的目光,抑或是冷若冰霜的拒絕,伴隨著“啪”的關門聲。真不想叩門,但不嘗試何來成功,進而鼓起勇氣,叩動門環。

騎上摩托車奔波於鄉間坎坷不平的小路,滿臉的汗漬、渾身的塵土、一身的疲憊,真想吼一句“苦啊……苦……”每當收到一筆保費,儘管身乏體倦,但心裡像蜜一般甜,歸途一邊駕車,一邊高歌一曲,引來路人目光如炬。

兩年業務一線的磨礪之後,我回到縣支公司擔任保險查勘員。每天和事故現場打交道,有的事故發生在偏遠的山區,交通不便,費盡周折趕到,不能按時按點吃飯,處理完現場再披星戴月趕回去;有的事故發生在深夜,美夢被急促的電話鈴聲打斷,需要立即出發;有時去外省查勘,一去就是十多天,水土不服氣候不適應,還有一次竟病倒在外。

又過了兩年,我成為一名財務人員,過去是動,此時是靜,需要細心和定力。一場暴雨未停,一位渾身衣服溼透的營銷員走進財務室,交來剛收回的小麥保險費。當他從口袋裡掏出一把小毛票,滴著水,是雨水抑或是汗水,讓我感動,讓我感慨……我也親歷了保險財務由手工記賬向電子化的過渡與轉變。

2002年,我回到辦公室工作。事務繁多瑣碎,對自己更是一種成長的磨礪。業餘時間,我開始嘗試用自己稚嫩的筆撰稿,宣傳保險知識,傳播保險理念,記錄身邊的感動。伴著蚊蟲叮咬,半夜三更爬格子。苦盡甘來,文字和圖片開始登上市級、省級報紙,直到爬上《中國保險報》一隅。

2003年年底,公司內部改革,我通過競聘成為一名團隊經理。踏入保險業的12年後,我再一次回到展業一線。保險推銷的是服務,承保的是風險,它只有打動客戶的心才能成交。一輛長安麵包車陪伴我,從公司到客戶家,為千家萬戶送去保障,每天忙碌而充實。我感覺到,與12年前不同的是,國家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百姓的保險意識明顯提高。保險行銷,靠銷售人員用腳、用手、用腦、用心,去與客戶面對面溝通,以心換心,真誠換真誠。保險的基石是誠信,誠信是它寶貴的生命。

2010年,我來到基層公司擔任負責人,肩負起了更多的責任與壓力。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單位同事母親的追悼會上,發現老人生平簡介的展板上赫然寫著上世紀50年代人民保險的從業經歷,我的心被震動了。生活在我們身邊不遠的老者,活著的時候他們的保險經歷我們竟渾然不覺,作為一名人保人,我們對曾經的前輩少了一份關懷。參加完追悼會,我萌發了一個想法:尋找新中國第一代老保險人,搶救和挖掘歷史,記載他們曾經的輝煌,瞭解他們的苦與樂,展示他們曾經無私奉獻的經歷。我雖然收藏了大量的清代和民國保單、保險資料等,但這些東西已成靜物,而我們身邊的第一代保險人卻是鮮活生動的,是待挖掘的“寶藏”。我應該有所作為,推開時間之門,發掘已經被深埋的記憶。

被尋訪的老保險人中有行業的開拓者和締造者,有專家教授和學者,有戰鬥英雄,有國家級和省級勞動模範,有多才多藝者和能工巧匠,有“救火英雄”,有經濟師和會計師,有展業能手等等。老一輩保險從業者身上體現出的艱苦奮鬥,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對事業的無限忠誠及開拓向前的創新精神,是保險行業發展的珍貴財富,正是我們“吹盡狂沙始見金”苦苦追求的精神動力!

我利用節假日和休息時間駕車奔忙在路上,從城市到農村,從單位到居民區,一位一位地去尋找拜訪。有尋人不遇的失落與挫敗,有找到目標的興奮與得意。今年87歲的老保險人金展,一雙鐵腳板,常年下鄉,在農村督導保險業務,“路一條,只知道完成任務,不知道什麼叫困難”。從北京總公司主動到山西省分公司工作的範寶元老人,服從組織安排,哪裡需要到哪裡去,支援和參與籌建山西運城中心支公司的工作,紮根基層,直到退休。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武存溫老人,踏踏實實做好牲畜保險,被譽為“百姓的貼心人”。一心撲在工作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的黃文楷,各項保險工作部署有條不紊,不愧是河東保險事業的開拓者。獲得省級“救火英雄”榮譽稱號的李學仁,在工作中是也是一位“拼命三郎”,“感覺在工作中,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撲身農村,心繫百姓的胡盛祖,被譽為“泥腿子保險員”。經歷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血與火的考驗,脫掉戎裝成為一名保險新兵的張春芳,沒有沉浸在過去的軍功章和榮譽中,儘管聽力在戰爭中受損,依然付出百倍的毅力努力,因工作出色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

一年多的時間裡,我拜訪了18位運城地區上世紀50年代老保險人。我沒有停下腳步,而是跨出運城,走向臨汾、大同、陽泉、長治等市,向山西全省範圍擴展。不少熱心人為我提供線索,給予我巨大的幫助與鼓勵。後來我又將尋訪的觸角伸向了北京、上海、江蘇等地。有幸拜訪了保險界吳越、烏通元、李繼明、趙同生、王永明、王恩韶等“三朝元老”。在上海一所醫院的病房拜訪了民安保險公司創始人之一的楊延修先生。我還拜訪了保險界的元老秦道夫、苑驊等人。為了撰寫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第一任總經理胡景沄先生的故事,我用了半年時間,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他的兒子和女兒,聆聽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故事。

我懷著痴心不渝的赤誠,循著那些健在的老保險人撒下光陰和青春的留影,去挽回和搶救那些行將被人淡忘卻彌足珍貴的記憶。中途,也曾心灰意冷,也曾退萎靡縮,是《中國保險報》的編輯,是熱愛保險事業的好友給予的鼓勵與支持,使我堅持了下來。每當我採訪完一位老人,我被感動著,被震顫著。每一次,內心都能得到淨化,心靈得到昇華,靈魂接受洗禮,是他們書寫了新中國第一代保險人的風采。我要通過尋訪,寫下他們曾經的輝煌,讓世人記住他們,讓歷史銘記他們。波瀾壯闊的保險歷史畫卷,正是一代一代保險人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汗水與智慧結晶。

我用我稚嫩的筆撰寫了上百篇的保險歷史人物文章,發表在《中國保險報》《中國人保》等報刊上。由於撰寫人物,涉及許多保險歷史事件,涉及許多保險、人文、地理等知識,我經常藉助網絡、圖書館、歷史實物資料尋找答案,也撰寫了《太平輪:沒有走完的航程》《泰坦尼克號:真相永不沉沒》《江亞輪:暮色中的悲歌》《保險月份牌:視覺語言與保險文化的合璧》等文章。保險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奧妙,令我痴迷,我像一個在沙灘撿拾貝殼的孩子,沉醉其間,忘記歸途。

從事保險20餘年來,回首過往,雖經歷不少酸、辣、苦,然而我感覺收穫更多的是快樂與甜美。是保險教我懂得未雨綢繆、積穀防饑的道理。當我用保險的理念動員更多的人參加保險,我倍感個人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我覺得這是一種最高形式的快樂。我用手中的筆、胸前的相機,記錄老保險人的歷史與過往,留住生命中激情與熱烈的光影,我體會到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在於奉獻與求索。是保險讓我始終充滿激情與活力,讓我感覺時不我待。保險使我獲得了更多的人生體驗,也使我學會了感恩,感恩親人,感恩客戶,感恩幫助過我的人。

人生苦短,不容懈怠。征途沒有結束,只有一往無前;夢想不問艱辛,只要付出努力。我,依然在路上……

(作者現供職於人保財險山西省運城市分公司)

(本欄目歡迎投稿,稿件請以電子郵件方式傳至[email protected]。投稿時請註明《我和保險那些事兒——慶祝改革開放40年主題徵文》,並在稿件結尾附註真實姓名、工作單位及聯繫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