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鲁亚克《在路上》:“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文|水月正能量

凯鲁亚克《在路上》:“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坐在草地上的少年

“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凯鲁亚克《在路上》

曾经,校园里的我们,无忧无虑,生活的烦恼都由父母帮我们顶着,心中常怀理想,向往着美好的人生。然而离开校园以后才发现理想的丰满,现实的骨感。

为了生存与安稳,我们不得不暂且搁置理想,融入社会。期盼着每月工资到账的那一刻,盘算着何时能买到房。眼神空洞,内心焦虑。职场的快节奏让我们变得麻木,像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曾经那个会哭会笑,朝气蓬勃的少年去哪里了?

是否有那么一瞬,我们想要逃离钢筋水泥的城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享受和感知生命的单纯美妙?是否有那么一瞬,想要寻找支撑我们的永不枯竭的信念?

还记得《天空中最亮的心》那段动人的旋律:“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走出去”。

疲惫的心灵需要精神的指引,麻木的感觉需要激情的唤醒。迷失的自我有待重新归位。

小说《在路上》正是这样一部,激励着一代年轻人在生活之路上寻找信仰和力量的作品。

凯鲁亚克《在路上》:“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在路上》读客版 封面

《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作家,被称为20世纪头号文学浪子。他信仰天主教,对中国禅宗思想感兴趣。年轻的时候桀骜不驯,年长后却渴望归隐山林,书写老年幸福生活。

《在路上》源于作者真实的经历,小说绝大多数是自传性的。它记录了从1947年起,垮掉派一伙横穿美国的狂野旅行,作者着重讲述了“我”萨尔、迪恩等人荒诞不经的生活经历与思想蜕变。反映了年轻人在痛苦中的自我挣扎与探寻的过程。它诞生于二战后,人们的注意力支离破碎,敏感性迟钝薄弱的时代。

《在路上》是一本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书。它所倡导的挣脱束缚,向往精神自由、热爱生活、找寻自我和追求理想与信仰的精神,在高压而沉闷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正如鲍勃·迪伦所说,《在路上》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既有思想上的,也有生活方式上的。它影响了流行文化,在路上的经历给了很多公路电影启发,关于沉迷爵士乐的描述影响了流行音乐,被摇滚音乐人奉为圣典。

感恩而死乐队主唱杰瑞·加西亚说:“如果不是因为凯鲁亚克打开了这道门,我不知道如何获得去做那些事情的勇气或愿景,甚至只相信那些东西存在的可能性。”

乔布斯在《在路上》的影响下,创立了苹果公司。正是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公司做出了改变人们生活的创新技术。

凯鲁亚克《在路上》:“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在路上》插图

《在路上》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与现实意义?

一、在路上找寻人生的意义与幸福的方向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本是疲惫、潦倒的意思,后被凯鲁亚克赋予了欢腾、幸福的含义。

迪恩等人秉承着勇往直前的精神,用一颗滚烫的心,穿梭于光怪陆离的城市丛林里,探寻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他们对疯狂攫取金钱不屑一顾,却忠于内心向往的幸福。他们从不抱怨,对生活充满热诚,乐观面对生活中的烦心事。他们率直、诚恳,无拘无束,毫无顾忌地开怀大笑。他们会为天上的星星痴迷,会为如画的风景悸动。在路上思考反省着人生。

这正是垮掉一派值得肯定的地方:非金钱至上,在迷茫中找寻自我,迎来信仰的回归,获得内心的安定。

凯鲁亚克《在路上》:“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电影《在路上》剧照

作者在书中写道:“生命是神圣的,分分秒秒都十分珍贵。我是个年轻的作家,我想上路”。

他听从内心的召唤,一次次踏上了旅程。他相信只要一直走下去,一定会收获启示和一切。

经过在路上的磨练,浪荡不羁的迪恩等人终于明白生活的不易和家人的珍贵。他们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各自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人天生就是为了意义而生。没有意义的人生如梦魇一般疯狂和喧嚣,让人陷入可悲与空虚。只要把内心稍稍揭开,无处安放的心灵便要努力寻求归宿。

尽管每个人追求的人生截然不同,但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

有的人坐拥万贯家财却陷入中年危机的迷茫,有的人在轰轰烈烈中迷失自我,有的人满足于安稳平淡。

什么事值得你付出青春,什么东西值得你追寻直到生命的尽头?是什么让你激动不已,又是什么让你安宁幸福?那就是我们的人生意义所在。

正如作者一如既往地在路上找寻着最初的希望,追逐着他的“星辰”。

凯鲁亚克《在路上》:“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仰望星空

二、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美好

屠格涅夫说:“我们的生命虽然短暂而且渺小,但是伟大的一切都由人的手所造成。”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崇高的任务,便找到人生的方向和希望。

高尔基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而创造是独立自在、没有止境的!”

由此可见,人生的意义在于,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创造之中。

凯鲁亚克本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他在整个旅行期间笔耕不辍,用稿纸记录着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创作的热情,使他克服了旅途中的困难。对写作坚持不懈地追求,让他最终达成所愿。

他把写作激情发挥到了极致,挣脱了一切写作的束缚,不间断地打字,仅用三周便完成了整部作品。

凯鲁亚克《在路上》:“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电影剧照《在路上》主人公萨尔

对于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人生的意义呢?

三、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的意义?

  • 释放向善的天性,点燃创造的激情

人天生就有创造的意愿,具体来说就是,趋向幸福的趋向和乐于奉献的使命感。心理学家马斯诺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源于自我实现的天性。就像植物不用播种也能向上生长。

释放我们向善的天性,点燃创造的激情,突破束缚的枷锁,发挥蕴藏的潜能。爆发出令人惊叹的活力与创造力,并享受创造和付出的快乐。

  •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知生命的美好

要说《在路上》是一本游记也不为过。里面有很多壮美风景的描写,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仰躺着,直面壮丽的苍穹,凝视璀璨的夜空,欣赏美妙地闪耀着的皎洁星光。在草原花丛中惬意地散着步。在绵延至山麓小丘的棉田里采摘棉花。把头伸出窗外,呼吸着芬芳的空气。踩在铁轨上,伸出两臂,保持平衡。毫无顾忌踏着节拍起舞……生活原来有那么多美好的时刻。

在路上奔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召唤感知力,摆脱原有环境的局促,释放压力与情绪,尽情绽放内心的喜悦。

凯鲁亚克《在路上》:“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拥抱大自然

  • 保持心灵的纯净,让信仰引领我们前进

身处浮世,内心难免动摇、迷茫。信仰就像天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方向,给予我们信心与勇气。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在现实中,没有信仰的人就会变得没有生机,没有希望,内心深处焦虑不安。”有信仰,人生才不会随波逐流;有信仰,心灵才不会无处安放。

信仰连接着积极美好的事物,是哲思与智慧的源泉,能带你穿越迷雾,达成人生的目标。正如高尔基所说,“信仰是人类认识自己智慧的力量的结果。”

想要接近智慧,就要保持心灵的纯净,不断地在人生之路上磨练心性。

凯鲁亚克《在路上》:“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 彰显个性不代表自我放纵,加强自律才能自我主宰

《在路上》宣扬天性解放。他们肆意挥洒着热情。他们随性、洒脱、无拘无束。可是一味地放纵,失去自律,不顾及他人感受,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迪恩一度想在路上放纵享乐,摆脱对家庭的责任,逃避痛苦的感受。事实上,问题不会自行消失,逃避只会越来越糟。为了旅行弃家庭不顾,致使婚姻破裂。他落魄、居无定所、不名一文,连养育孩子的经济能力都没有。

迪恩失败的背后有着一颗受伤的心。他从小没有母亲,父亲早逝,破碎的原生家庭,让他体内充满叛逆,缺乏自制力,道德观念薄弱,对感情不负责任,与妻子的争吵让他苦恼而绝望。面对他人的指责,迪恩开始反省自己。

漂泊艰辛的旅途、让他意识到家人的可贵和家庭的温暖。嗷嗷待哺的孩子和苦苦支撑的妻子,唤醒了他身为丈夫和父亲应担负的责任。他的人格渐渐走向成熟,他深情地告别与他同行的萨尔,从此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凯鲁亚克《在路上》:“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向往自由并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更不是道德观念薄弱的理由。只有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的自由才是能够长久的自由。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里有一句话:“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没有自律,不懂得推迟满足感,贪图一时安逸,遇事不能权衡轻重,最后必然一事无成。狂野的骏马需要冷静的缰绳。激情与活力为德性服务,才有价值。

不同于迪恩肆意放纵,萨尔的原型即作者本人在狂热中复归冷静。作者认为,许多人身上,兼有热与冷两种特质。

尽管迪恩等人有种种缺点,但作者更多地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厮混与疯狂。正如作家毛姆认为的那样,写作不是评判,而是反映。人无完人,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正因不完美才要在路上成长与自我探寻。

尾声

美国作家唐纳德·米勒在《走一千年行万里路》一书中写下:“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其实都在创作故事,事实上,假如我们所做出的选择,不能帮助我们写出一则精彩的故事,那我们的生活也将丧失意义”。

在路上,每个人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彰显内在的荣光。

站在现在和未来的人生节点,不要叹息,继续前进,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让我们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去探寻,去成长,去遇见更好的自己,幸福就在前方。

-end-

欢迎关注@水月正能量,分享哲思与智慧,通过阅读开拓视野、提升认知、抚慰心灵。


凯鲁亚克《在路上》:“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