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龍出土地

中華第一龍出土地位於濮陽縣城濮上路與揮公大道交匯處,也是濮陽市的南大門,由西水坡遺址、五代古城牆和龍碑廣場三部分組成。2013年5月,西水坡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因中華第一龍的出土而聞名遐邇;五代古城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第一龍出土地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門配合引黃調節池工程隊,在西水坡水庫發掘出土了仰韶文化時期三組蚌砌龍虎圖案。第一組45號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長1.84米,仰臥,頭南足北。其右由蚌殼擺塑一龍,頭北面東,似遨遊滄海。其左由蚌殼擺塑一虎,頭北面西,如猛虎下山。此圖案與古天文學四象中東宮蒼龍、西宮白虎相符。天文學界的專家認為,這一墓葬構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幅天象圖。另外,在此墓東、西、北三小龕內各葬一少年,其西龕人骨長1.15米,似女性,年約十二歲,頭有刃傷,系非正常死亡,似是殉葬者。


中華第一龍出土地


距45號墓南20米外第二組地穴中,有用蚌殼砌成龍、虎、鹿、蜘蛛圖案,龍虎成首尾南北相反的蟬聯體,鹿則臥於虎背上,蜘蛛位於虎頭部,在鹿與蜘蛛之間有一精製石斧。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張光直教授認為,這組圖案是遠古宗教中巫術活動的遺蹟,蚌圖中的龍、虎、鹿是道家經典中所謂的巫師昇天的媒介“三礄”,並有“乘龍日行一千,乘虎日行八百,乘鹿日行六百”之說。

在第二組墓穴向南25米,是第三組墓穴。呈東北至西南方向,內有人騎龍、人騎虎圖案。這與黃帝“騎龍昇天”,顓頊“乘龍而至四海”的傳說相符。另外,零星蚌殼散佈其間,似日月星辰,其人乘龍虎騰空奔馳,非常形象生動,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專家認為,這組人騎龍圖案是我國美學史上人獸相伴形象的最早體現,反映了我們的祖先從很早時候起,就產生了乘龍昇天的強烈慾望。另外,在三組蚌砌圖案周圍,還發掘出仰韶文化時期的房基和大量墓葬。


中華第一龍出土地


中國社科院與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同時做碳十四測定,距今已有6500年左右的歷史。1987年8月17日,在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龍圖案是迄今為止考古史上發現最早、形象最逼真且體型最大的龍形象(身長1.78米,高0.67米),故被稱為“中華第一龍”。濮陽西水坡遺址的發現,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龍的起源以及研究中國古代史、美學史、宗教史、天文曆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轟動了學術界與新聞界。1988年,《人民畫報》曾用19種文版發行120個國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內主要報刊都先後作出報道。考古學家鄒衡寫下了“華夏文明,淵源有自,龍虎具在,鐵證如山”的題詞。


中華第一龍出土地


1995年10月,“龍文化與中華民族”學術研討會在濮舉辦,在這次會議上,濮陽市被正式命名為“龍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把刻有“龍鄉”二字的銅匾贈送給濮陽市。從此,“龍鄉”就成了濮陽的代稱。

五代古城牆始建於五代時期,由夯土築成,距今已有1100餘年歷史,歷經宋、元、明、清,最長時達24公里,是濮陽悠久歷史的實物見證,也是濮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保護、開發和展示價值。雖經千餘年的風雨侵蝕和歲月洗刷,目前仍有較大規模,其中遺存較為完好的一段位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水坡遺址南側,現殘存1700米,最寬處30米,最高處達8米。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為更好地保護和展示五代古城牆,將其分為三個節點分別進行了原貌和包磚展示。第一個節點是古城牆的東側,採用包磚工藝,展示明朝時期古城牆風貌;第二個節點是古城牆的本體展示,通過對城牆上枯木的清除,保留古城牆的原有風貌,完整、直觀地展示古城牆的千年風雨歷程;第三個節點是在古城牆原本斷裂的中間地帶修建南城門和四座雀臺(建設中)。該保護展示項目規劃佔地620畝,計劃總投資2.5億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對城牆本體進行保護,按照歷史記載對重點部位進行包磚展示;復建配文塔、敵樓等城牆建築;規劃建設中國龍文化博物館;打造五代城牆遺址公園。項目建成後,此處必將成為國內外遊人瞭解濮陽乃至中原地區厚重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進一步提升濮陽市南大門的形象品質,社會效益巨大。


中華第一龍出土地


龍碑廣場位於濮上路和揮公大道交匯處,由龍碑和九根龍柱組成,佔地面積約30畝,九根龍柱分為三組拱衛龍碑,寓意龍生九子。龍碑由碑頂、碑身、中座、基座四部分組成。碑頂呈三角形,略大於碑身,碑頂每角臥一石龍,栩栩如生;碑身為三稜形,由三根巨龍石柱支撐,龍柱高12米,分別由8節8噸重的花崗岩砌成;龍柱之間是三塊石碑,分別鑲嵌著三組剛勁有力的金色大字“中華龍鄉”、“顓頊遺都”、“帝舜故里”,系我國著名書法家曹中厚先生書寫;中座為圓形,高2米,直徑10米;基座也為圓形,直徑21米,設8步臺階。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高19.97米(寓意1997年興建),總重量380噸,周圍鑲砌8幅浮雕,分別為“中華龍源”、“顓頊乘龍”、“相土造車”、“啟鑄九鼎”、“孔子居衛”、“鐵丘之戰”、“武帝治水”、“澶淵之盟”,分別記述了濮陽曆史上發生的重要事件。

第一幅“中華龍源”。描繪了1987年在濮陽縣西水坡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龍形圖案,被考古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因此濮陽被稱為“龍鄉”、“龍源”、“龍城”等。

第二幅“顓頊乘龍”。5000多年前這裡就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帝及其部落活動的中心,所以有“顓頊遺都”之稱,顓頊乘龍至四海,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東至蟠木。

第三幅“相土造車”。相土是商族的首領,他發明了馬車,將馬車用於運輸和戰爭,加快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第四幅“啟鑄九鼎”。濮陽在夏代時稱昆吾國,這裡手工業發達,是夏代青銅鑄造業的中心,大禹的兒子啟為夏代的君王,他收集九州所供之銅,在昆吾國製造九鼎,九鼎象徵著王權。

第五幅“孔子居衛”。春秋戰國時期,衛國在濮陽建都338年,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在衛國就居住十年,這十年也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

第六幅“鐵丘之戰”。兩千四百多年前的晉鄭鐵丘之戰就發生在濮陽一帶,供水調節池東北的地下有全國罕見的陣亡將士排葬坑。

第七幅“武帝治水”。漢武帝元光三年(132),武帝率群臣及將士數萬人,堵塞瓠子決口,歷史記載了3次大規模的治理工程都發生在濮陽一帶。

第八幅“澶淵之盟”。宋朝時濮陽稱澶州,歷史上著名的宋遼“澶淵之盟”就是在這裡簽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