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我的孩子需要“家國教育”

我在港居住16年之久,從未見過社會戾氣如此之重。不同立場的人一言不合要開吵,有夫妻因政見不同離婚,父母與孩子劃清界限,警察子女被騷擾,老伯悲憤地辯解“愛國無罪”。

最讓我憤怒的是暴徒公然襲擊警察,破壞公共財物和秩序;

最讓我痛心的是,那些蒙著臉的破壞分子對國旗國徽任意踐踏;

而最讓我擔心的則是,乾淨的校園內早已不是“無問西東”了。8月25日在荃葵青大遊行中被逮捕的示威者,年齡最小的僅有12歲。

在香港,我的孩子需要“家國教育”

香港的優質教育資源有目共睹,培養出不少具有全球視野的頂尖人才。經過這次示威事件,我們越來越焦慮一件事:就算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如果沒有解決身份認同的問題,將來註定像無頭蒼蠅,迷失在茫茫人海中。

香港教育中,恰恰最缺少的是“家國教育”。

從殖民地時代開始,香港的歷史教育就是缺位的。英國殖民者雞賊地將香港史從中國史剝離開,放入世界史的範疇中,刻意淡化香港與內地的聯繫。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英國人才開始推行公民教育,加入民主、自由、法治等元素。用意很清楚,自己治下就培養“順民”,要撤了才開始鼓吹民主。

迴歸後,初中的必修課增加了中國歷史,但高中階段,中國歷史仍只是選修課。而作為高考必考科目的通識課,有關中國的內容有失偏頗,例如聲稱”中國人口素質偏低”,灌輸仇視警察的言論,立場明顯是“西風壓倒東風”。

在香港,我的孩子需要“家國教育”

在哈佛大學任教的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曾批評,在中學取消中國歷史作為必修課,以及加入通識教育都是一個災難,令學生變得“通通唔識”,結果孕育出一代缺乏歷史感、文化觀,沒有理想、楷模的年輕人。

他認為香港年輕人怨聲載道的主因是缺乏理想。缺乏理想與缺乏文化修養有關。年輕人要對歷史文化有感情寄託,才能建立個人理想,才能從中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偉人。

在香港,我的孩子需要“家國教育”

可惜的是,2012年港府打算推行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旨在加強國民身份認同,卻遭到學界抵制,被批評是對學生“洗腦”,此後該計劃被擱置。

近些年來,學生被廣泛捲入社會運動中。教育本該奉行客觀中立原則,不應向學生灌輸政治立場過於明顯的言論,某些老師卻做不到。

你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在我看來,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完全沒有商量餘地。香港本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愛國愛港,愛國是一切的基礎。

愛國是一種樸素單純的情感,絕非輕易“洗腦”就能達到。我們骨子裡對於生我們、養我們的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無論去到多遠的地方,都希望老來能“落葉歸根”。只有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此心安處才是吾鄉。

家國情懷,是我們在每一屆奧運會上看到五星紅旗升起時流下的熱淚;是一堆人拼酒拼到最後,不知不覺合唱起的《我和我的祖國》;是在國外旅行看到越來越多歪果仁用華為手機內心升騰起的自豪感;是在汶川地震時排隊捐款的拳拳赤子之心。

在香港,我的孩子需要“家國教育”

我有個朋友酷愛旅行,去過伊拉克、阿富汗等地,被當地反動武裝用真槍頂著腦袋搜身過,回來後跟我說:“原來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只是幸運地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個人的發展與日益強盛的國家密不可分。國運昌盛,哪怕是平凡人,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平安幸福的生活;國運不濟,個人也會悽風苦雨,飽受牽連。

以前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心踏實,行為堅定,是因為有強大的祖國做靠山。經歷這次事件,我深深體會到有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的祖國是多麼寶貴。

想讓香港“去中化”的那一部分年輕人,連民族與國家,政權與人民的區別都沒搞清楚。逢中必反,也是一種極端的封閉和狹隘。他們也在給自己修一堵高高的圍牆,然後努力捂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一個勁地搖頭:“我不聽我不聽”、“我不看我不看”。

在此引用下黃曉明最近的名言來反駁: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我有愛國的權利,你的自由不能妨礙到我的自由。

在香港,我的孩子需要“家國教育”

我在香港讀研,去了加拿大又回到香港讀博,畢業後紮根香港安家、打拼。這裡已是我名副其實的第二故鄉。哪怕遊歷過那麼多國家,見識到更發達更漂亮的地方,每次回到家還是忍不住感嘆:還是香港好。

這些日子以來,每一個熱愛香港的人都很難過、很痛心,這個昔日讓我們感到幸福的地方不應該成為暴力滋生的溫床,它過去是、將來也該是文明與法治的熱土。

我們從孩子剛剛懂事開始,就反覆教育孩子: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以生為中國人而自豪。香港是中國的一個城市,是我們熱愛的地方。我們也有意識地帶孩子定期回內地看看,包括帶孩子游長城、上天安門城樓、參觀黃鶴樓、走過武漢長江大橋、寒假讓孩子回大連的學校做一個星期的插班生。平時在香港,我們經常在週末組織一堆孩子觀看《地道戰》、《小兵張嘎》等電影。我老爸上展會帶回華為機器人玩偶,也會特意給孩子們介紹祖國先進的科技產業。

然而,這次的事件給我敲了一記警鐘,僅僅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孩子們必須接受系統的家國教育,才能真正對“我從何處來”這個避無可避的問題沒有疑惑,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愚蠢、不犯錯。

那些上街的年輕人,當他們揮舞著英美國旗,叫囂著“寧做美國狗,不當支那二等公民”, 我既感到心痛又深覺悲哀,這真是“失去的一代”。

我想起了王家衛電影裡的臺詞——

“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直地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裡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時候。”

在香港,我的孩子需要“家國教育”

作為一名居港十多年的老港漂,我絲毫不懷疑這場亂局會被平息。大亂之後必有大治,我熱切期盼著有一天,香港的教育和媒體會對孩子負責,讓每一個小朋友都得到系統的家國教育。為了下一代,吾等任重道遠!


作者:叮噹媽,資深港漂,經濟學博士,叮叮和噹噹的老媽

深耕育兒、香港教育、親子游等領域的原創文章,歡迎隨時提出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