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勿进:揭秘陇县“血社火”

震天的锣鼓敲起来,

古老的社火耍起来,

欢快的秧歌扭起来……

每个人脸上都绽放着笑脸,

挥洒着春天的气息。

胆小勿进:揭秘陇县“血社火”
胆小勿进:揭秘陇县“血社火”

县城内人头攒动,支支装扮各异,雄壮威武的马社火,粗犷剽悍的背社火(挈社火),血腥恐怖的“血社火”,玄妙精彩的高芯社火、传神夸张的社火脸谱及意趣横生的猪八戒背媳妇、跷板,形式多样的大头娃娃、跑旱船社火表演,让人目不暇接,每一架社火都活灵活现、精彩夺目,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了传统文化艺术,宣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整个表演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让大家美美的享受了一次视觉盛宴。

今天就带大家欣赏下血腥恐怖的“血社火”。

胆小勿进:揭秘陇县“血社火”

血社火是以表现血腥恐怖为特色的一种社火形式。它的特点是奇特、神秘、恐怖、快活。比如有大铡刀劈入脑门、剪刀刺入眼睛、斧子扎入脑门满脸血流,一脸死像,内容恐怖逼真,但它实为惩恶扬善,百姓祈求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之意。

胆小勿进:揭秘陇县“血社火”

陇县血社火起源于民国,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民国初年,有一个以走江湖、耍把戏、卖刀疮药为生的河南偃师籍人魏世杰来陇途径宝鸡香泉时,被吴山土匪劫持到吴山,抢去了钱物,还被打得遍体鳞伤。后魏世杰逃了出来,贫困交加,身患重病,讨饭流落到了阎家庵村,在奄奄一息之际,被村上好心的乡亲们收留并看好了病。老人感激万分,但无以回报,临走时就把随身携带的一个袋子留了下来并向村里人暗授机密,说这样能驱灾避难,保佑村子平安吉祥。老人走后,村里人打开袋子一看,里面装的是一些刀、斧、剪等买药钱耍把戏的器具,联想老人所授机密,村里人明白了,原来老人是要他们拿这些东西惩善扬恶、威慑土匪,保村子平安,以此报答他对村里人的感激和消解对吴山土匪的仇恨。于是,以惩善扬恶为内容,对坏人斧劈刀砍、锥刺矛戳为形式的血社火就开始装扮出来了。民国初期,血社火装扮频繁。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渐停演。直到2012年又开始重新装扮。

胆小勿进:揭秘陇县“血社火”
胆小勿进:揭秘陇县“血社火”

血社火的化装、卸装,一般由传人在围起来的简易房子里进行,且要求极为严格,特别是戴刀具时,都要将化装室遮挡得严严实实,门口还要有人把守,不允许外人进入。一个人的化妆也就三五分钟左右 ,非常神速。一名血社火传承人介绍:“血社火的秘密就在化妆,而且我们历来传男不传女,更不能随便向外人透露”。

胆小勿进:揭秘陇县“血社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