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之感:我是年輕人,但是,抱歉,B站你不能代表我

這兩天,無論是朋友圈還是各大社交平臺,都被B站一部名為《後浪》的視頻給刷屏了。如果從激勵和引發思考的角度來說,這部視頻無疑是成功的。但是視頻裡的內容實在無法引起我的共鳴,我只覺得,

這個視頻所呈現出來的生活以及價值觀,只是B站年輕人的生活和價值觀,甚至是B站中極少數年輕人的生活和價值觀,並不能代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生活和價值觀。

《後浪》之感:我是年輕人,但是,抱歉,B站你不能代表我

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真的可以盡情享用嗎?

視頻演講中有這樣一段話“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科技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地享用”。緊接著視頻配以的內容是:

用IPAD 和蘋果Pencil來“自由學習一門語言”,請問有多少年輕人可以自由擁有這樣的設備去學習一門語言?

《後浪》之感:我是年輕人,但是,抱歉,B站你不能代表我

去“學習一門手藝”,請恕我都看不懂這個是什麼手藝。

《後浪》之感:我是年輕人,但是,抱歉,B站你不能代表我

去“欣賞一部電影”,這裡的畫面是中國BOY欣賞鬼畜視頻的畫面,這就是我們年輕人該欣賞的嗎?

《後浪》之感:我是年輕人,但是,抱歉,B站你不能代表我

以及“去遙遠的地方旅行”,有多少人連旅行都不見得能隨心,更何況遙遠的地方?

《後浪》之感:我是年輕人,但是,抱歉,B站你不能代表我

對此我想說,B站你所呈現的,是隻有有錢才能盡情享用這些成果,如果我沒有足夠的經濟去負擔,一套設備,一份學費,一張機票,都有可能讓我不那麼“盡情”。

真的有很多人從小就可以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嗎?

接下來視頻裡的話更引起我的不適“很多人,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

《後浪》之感:我是年輕人,但是,抱歉,B站你不能代表我

很多人是多少人?中國網民規模達9億,做一下簡單的減法,就知道還有5億人不上網,其中不知道有多少年輕人。而你B站所說的很多人是多少人?

我覺得更客觀的事實是,很多人只知道自己沒見過世界,但從不知道遠方的同齡人體會了怎樣的世界。

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又是很多人,這是在拿我們當傻子嗎?像這種在童年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有明確目標的人,真的很多嗎?童年的喜好真的到了長大後還是一成不變的嗎?能不能不要以偏概全,不要用極端個例代表普遍現象?

《後浪》之感:我是年輕人,但是,抱歉,B站你不能代表我

人與人之間的壁壘真的被打破了嗎?我們真的擁有選擇的權利嗎?


《後浪》之感:我是年輕人,但是,抱歉,B站你不能代表我


《後浪》之感:我是年輕人,但是,抱歉,B站你不能代表我

時代賦予我們的,更多的是可供選擇的機會,而不是選擇的權利。並且這些機會,不是年輕人所獨享的,任何有想法的人,都可以抓住機會,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選擇的權利”永遠只屬於少部分有錢有閒的特權階級、中產階層,自古以來這條定律都不會改變,更多的人是被生活拽著向前進。

另外,人與人之間的壁壘也不可能被打破。科技技術的出現,導致階層之間更大的斷裂。越是有錢有資源的人,越容易接觸這個世界上最新最全的事物。二八定律一直適用。

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

在這段視頻演講中“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這句話被特別放大了出來,緊接著,B站的帥哥美女UP主們輪番登場,展示“這就是你的生活”,我們來看看他們展示出來的是怎樣的生活:

《後浪》之感:我是年輕人,但是,抱歉,B站你不能代表我


《後浪》之感:我是年輕人,但是,抱歉,B站你不能代表我


《後浪》之感:我是年輕人,但是,抱歉,B站你不能代表我

我想說,B站剪輯的大量頭部UP主們的視頻,真的是真實的“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嗎?

我不禁自問,這些是我熱愛的嗎?是的。它們已經是我的生活了嗎?抱歉,這不是我的生活。甚至很多我都沒有嘗試過。我只能說,這是我向往的生活。

你們展示的年輕人的生活,我更傾向於將它稱為“KOL的生活”。

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

這句話被很多人奉為金句,在我看來真正是實打實的毒雞湯!

你們一邊宣揚年輕人要敢於表達自我,一邊又將嘲諷與否定定義成弱小,這樣矛盾的話也能說嗎?我們贊同讚美與鼓勵,同樣我們也不會鄙視嘲諷與否定。你們所說的這個時代,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時代,任何新鮮事物的出現都不可能獲得一片讚譽,有道理的嘲諷與否定是成長進步過程中的一劑良藥。人類社會之所以不斷進步,也是因為在不斷的否定中得以不斷髮展。

所以,我作為年輕人,當我看到醜陋的,不好的事物,我仍然選擇嘲諷與否定,這是我的態度,我不願意被貼上“弱小”的標籤;當我遇到值得讚美與鼓勵的事物,我也不會吝嗇,同樣,我也不會因為說了幾句讚美與鼓勵的話,就覺得自己多麼的內心強大。

“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只是乘坐的交通工具不同。


《後浪》之感:我是年輕人,但是,抱歉,B站你不能代表我

視頻演講的最後,何冰老師說“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確實,對於同齡人來說,大家同處於同一時代的洪流,然而有的人在河裡乘遊艇,遙遙領先的同時還能欣賞兩岸的風景;有的人在河裡只有一艘小船,時刻擔心不被風浪所傾覆的同時,努力追趕著遊艇;而有的人甚至只有一個救生圈,奮力地掙扎,努力著為了活下去。

寫在最後的話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仇視有錢人,或者輸出負面的能量,只是想說,這個時代年輕人的生活不應該被定義為視頻裡的那樣,在我看來,視頻中展現的統統都是“文娛生活”,攀巖,衝浪,跑車,派對等等,並不能代表真實的年輕人的生活,就像我在文章開頭中說到,只不是是少數“KOL的生活”罷了。

不希望你被資本包裝的熱血和勵志點燃,一味地追求視頻裡那些“年輕人的生活”,其實只要你心中有奮鬥的目標,熱愛生活,哪怕每天朝九晚五,我同樣覺得你依然是這個時代的好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