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錚錚"楊在葆,一生從不走穴、拍廣告,最愛吃的仍是窩窩頭

"我敢說,我這輩子演過的角色,都是我經過鄭重思考,符合我的初衷的角色。"

84歲的楊在葆面色堅毅的說道。

《紅日》中的石東根,到《從奴隸到將軍》中的羅霄,再到捧得雙料影帝《血總是熱的》,他塑造了一系列"銀幕硬漢"形象。

從影半個世紀的他,將藝術看得比自己生命都重要

現實中的他,也"硬漢"了一輩子。

01

楊在葆1935年出生于于安徽宿縣,一家7口,都靠父親開的小糕點鋪維持生計。

他2歲時,日軍炸燬了父親的糕點鋪,父親怒極攻心,突發腦溢血撒手人寰。

此後母親帶著5個孩子顛沛流離,吃了上頓沒下頓。直到解放後,楊在葆才得以回鄉續讀小學

楊在葆從小熱愛表演藝術,但初一那年,家徒四壁實在吃不起飯了,他被迫輟學去小作坊當學徒工

直到姐姐成為教員有了經濟能力,楊在葆才得以繼續讀書。

他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唸書機會,所以拼了命的讀書,參加各種文藝演出,還被老校長破例親筆書寫評語——"年少有為"。

老師們不忍他被埋沒,便推薦他報考中央戲劇學院

"可老師,我這麼一個窮孩子,他們會要嗎?"楊在葆心中顧慮萬千。

老師肯定:"只要考上了,窮孩子他們也會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楊在葆在眾多學子中脫穎而出,成為錄取的唯一一個來自農村的窮孩子

那一年,他20歲。

家人為了給他湊足去上海的路費,拿出所有積蓄,甚至連僅有的幾件舊傢俱和一座祖傳的檯鐘都給賣了。

楊在葆穿著舊棉衣、舊鞋子,帶著政府給開的貧困證明,懷裡揣著烤山芋和饃饃,踏進了中央戲劇學院的大門。

02

進入校園後,從小沒吃過什麼好東西的他,在學校裡吃到了米飯,菜中偶爾還能見到葷腥,學校還獎他每月十二元五角的助學金

對楊在葆來說,這裡就像是天堂。

他知道,這一切都是國家和學校給他的關懷,他記了一輩子

日夜耕讀,成了大家公認的高材生。

1957年,他隨劇組去東南海演出,還得到了中央的親切接待

58年,他在《疾風勁草》中出演主角,成為同學中第一位登上銀幕的人。

隔年,他被《紅日》的導演選中,未經試鏡便直接出演連長石東根

《大刀記》中曾受地主迫害的八路軍指揮員梁永生,《從奴隸到將軍》中的紅軍將領羅霄,《血,總是熱的》裡帶領企業改革的廠長羅心剛……

《足跡》中,楊在葆談到他在83年拍攝的電影中曾喊出"計劃經濟有很多規章制度,並不合理!"

他用長達5分鐘的鏡頭,一氣呵成的直擊當時"規章制度"的痛點,喊出了百姓希望改革的最強音!

這一系列的"硬漢"角色,不僅使他成為了雙料影帝,更是在人們心中埋下了光與熱的種子

人們尊稱他"中國第一硬漢",不僅僅是因為電影中的形象,現實中的他更是十分剛毅。

03

在他那個年代,槍戰戲中的子彈用的是沒有炮彈頭的子彈,爆破戲用的是黑炸藥。

在拍攝《紅日》時,他被群演誤開一槍,傷及胳膊。

當時他為了不影響拍攝,一聲不吭咬著牙演完了。

至今,他胳膊上還有當初子彈打進去炸傷的猙獰的傷疤。

在拍攝《大刀記》時,原本設置的好的爆炸點提前爆炸,一根木屑插進了他的眼睛,他直接將木屑拔了出來,留了很多血

事後他笑著還安慰大家:"沒事,就算我瞎了一隻眼,還剩一隻,還可以當導演。"

楊在葆是少有的將精神追求凌駕於物質追求之上的老藝術家,幾十年後的他現在最愛吃的還是窩窩頭和烤地瓜,每月6000塊退休金都用不完。

有媒體採訪他的養生之道,他隨口一說,被寫成"喜歡喝粥"

,他也不計較,但他不認為光喝粥就能養生。

"我就是粗茶淡飯,聚餐太耽誤時間,還不如坐下來喝茶。"楊在葆道。

幾十年過去了,楊在葆退休了,但他仍沒放棄自己熱愛一生的演藝事業。

1998年,在拍攝《昨日的承諾》過程中發生了分歧,楊在葆一怒之下將投資人炒了。

"我不願為金錢失去一個藝術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不會拿自己的職業開玩笑。

我現在有退休工資,夠吃夠花,沒必要為錢去出賣自己的藝術良知。"

他反對那些打著電影藝術的幌子去賺錢的行為,他憎惡那些胡說八道的劇本,他也做到了一生不接廣告,入行到現在從未走穴。

他說自己是商業浪潮中的一員敗將,但不是降將。

"我很想演戲,但我不能把我自己給賣了。"

他指著進門處的一幅書法,說那是媽媽從小教他的做人的道理,上面寫著:

"凍死迎風站,餓死不低頭"。

向楊在葆老藝術家致敬!

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我會給大家帶來更多優質美文!

聲明:該文為原創,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圖片源於網絡,侵刪,洗稿、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